历史

朱瞻基开创了大明盛世?他在位期间有何贡献?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瞻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首先抛开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从历史记载的爷孙俩人的画像上来看,都是大黑胖。下图的是朱瞻基。

  根据记载,朱棣在三子出生之后,当时的燕王也就再也没有新生过男丁了,所以,皇孙朱瞻基的出生,大家都认为是一个非常大的吉兆,有一个传闻,在朱瞻基出生的当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梦到了朱重八赐给了他一个大圭(古代皇帝执的玉质手板),要知道古代大圭象征的是权力,而且吊诡的是,大圭上还写了八个字

  “传之子孙,永世其昌”。要知道,在古时人们还基本都是迷信的,自然就把梦境跟孙子的诞生结合起来,朱棣起来跑去看孙子,觉得非常像自己。而在第二年,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估计也是这个孙儿这个梦坚定了他的信心吧。

  由于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朱高炽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为皇太孙,还曾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后来,自然而然的,朱瞻基成为了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朱瞻基的思想,“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朱瞻基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

  ,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朱瞻基也是明朝走向巅峰的推手之一

  有意思的是,朱瞻基还曾赐宦官一些银皿。估计朱瞻基非常清楚,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隋炀帝就是个例子。朱瞻基以此为鉴,非常注意爱惜民力。在他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元年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二月,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朱瞻基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

  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这个就是相当之高的历史评价了。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终年38岁,葬十三陵之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在实际在位仅仅十年时间。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继后孙氏(大明风华称之为孙若微),和他母亲张太后。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宣德三年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也就是孙氏为他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是长子为继承人,就是后来当了两次皇帝的明英宗。宣德(1426年~1435年),年号仅仅使用了十年,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最著名和具有代表行的文化代表,就是为宣德炉了,当然除了宣德炉,留给明朝的是走向国家兴盛巅峰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