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扬州钦使汪楫康熙年间出使琉球,为统治者册封王号

  明清以来,有几位大臣以朝廷使节、皇帝特使的身份赴琉球,为当地新继任的统治者册封王号,也就是表示朝廷的认可。这是宗主国对附属地区的一件大事。这些使节中,有一位扬州人,名叫汪楫。

  汪楫(1636-1699),字舟次、恥人,号悔斋。原籍安徽休宁,其父迁居江都(今扬州),遂为扬州人。清代诗人,官吏,钦使。

  汪楫早年以岁贡生署赣榆训导。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试,在五十名中式者中,名列第十五。授翰林院编修,并任《明史》编纂官,对有关明史史料的收集方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为朝廷所采纳。

  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派为康熙皇帝的使节,为臣服中国的琉球群岛的统治者册封王号。琉球群岛最早见于《隋书》,有专记琉球群岛一节,据载这些岛屿发现于隋大业元年(605),二年后,隋派去使臣。据《明史》所记,琉球于明洪五年(1372)开始向朝廷进贡,有了正式交往。汪楫是清政府派往琉球的第二任使臣。临行前,朱彝尊撰文,王士禛作诗为之送行。

  汪楫于七月十七日自福州启航,七月二十日到达琉球首府那霸港,是航行时间最短的一次。汪楫在琉球逗留五个月,除作为使臣行册封礼,宣布德威外,还为之改订礼仪,并到琉球各地参观,应邀为琉球的孔庙及其他宫庙撰写碑文匾额。据阮元《淮海英灵集甲集》所载,后来出使琉球的使者,都见过他写的碑匾。“其国礼仪,犹遵悔斋(汪楫)所改订。”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汪楫离开时,琉球要给他例行的赠金,他坚辞不受。琉球方面特建“却金亭”来纪念这件事。

  汪楫回来后,写有两部记这次经历的专著,一为《中山沿革志》二卷,梳理了琉球的历史,一为《使琉球杂录》四卷,详载了所见所闻,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出使琉球后,汪楫任河南省河南府知府,在任上断案公正,为嵩阳书院购置学田,聘请主讲,以及赈济饥荒等,均有显著的政绩。后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所到之处都备受赞誉,在福建时,朱彝尊、查慎行入闽来访,同去铅山参观其地的造纸生产,作有《观造竹纸联句》,说明他们对民生的关心。

  汪楫性耿介,不妄交人,交则以诚。他任赣榆训导时,与泰州诗人吴嘉纪友善,特为之刻诗,使吴有盛名于世。南昌王于一客死钱塘(杭州),汪得到消息后,为之募集钱财,料理后事,还为之收集遗文,其实他和王生前并未缔交。这些都传为美谈。

  汪楫之诗,当时与三原孙枝蔚、泰州吴嘉纪齐名。郑方坤评之为“所作以古为宗,以洁为体,以清冷峭蒨为致,务去成言,又不堕涩体。”周亮工则称其诗“萧远闲旷。得古人之意,而深之以性情。”大体可见其诗的风格。

  汪楫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应召赴京途中,顺路回到扬州,即于家乡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著有《悔斋集》五种十卷。王士禛所编《感旧集》,阮元所编《淮海英灵集》,均收有汪楫诗多首。阮元所作汪楫生平简介,尤为深切动人。汪楫还著有一部戏曲,名《补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