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到死都不称帝?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纵观曹操一生,他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走着的。但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也没有称帝。
他不是没有雄才伟略,也不缺少坚甲利兵,而且魏晋是个“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他因何不称帝呢?从各方面情况加以分析,就发觉曹操真不愧为一代奸雄,尽管在为自己的后代谋取帝位做好了各种准备,但他自己却始终不迈出这一步。他是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才放弃了称帝的想法的。
首先,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增加攻击的口实,无法保住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使自己陷入被动。曹操一生中,内部的反对和反叛主要发生在他当魏公、魏王之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十分必要。
其次,至少自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开始,曹操一再“自明本志”,为别人说自己的“不逊之志”作辩解,食言而肥,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名节。
第三,曹操也是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也就不重要了。而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愿再背上骂名。所以,直到临终时,曹操也没有代汉称帝,而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自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