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汉字能被拼音文字替代嘛?废除汉字运动无疾而终

  现在的文字基本分为两种,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意音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汉字和历史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属于意音文字,楔形文字早已成为了历史,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基础上将原来的几十个简单的象形字字母化,形成了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源于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其实这三种字母追根索源都是源于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字母体系,中国汉语拼音方案也是采用的拉丁字母。人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文字是表达语言的符号,没有文字一样有语言。

  楔形文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到现在的国家,汉字也是一脉传承。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清朝封闭的国门被当时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无数仁人志士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当时清王朝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于是很多人开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并把矛头对准了当时所谓复杂难写的繁体汉字。

  甲骨文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单单是“赔偿”日本军费白银就达两亿两,后又增加了三千万两的“赎辽费”,而当时清政府的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000万到80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的战败也标志着历时近30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不仅仅是赔款,更使得台湾等大片国土割让给了日本,同时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处于内陆的重庆和沙市(湖北省境内)也被列为通商口岸,这大大刺激了当时西方列强的野心,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这些情况也大大刺激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在近代中国兴起了一股废除汉字的思潮,一部分国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就是为旧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有必要被废除。

  汉字演化

  如当时的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主张尽改汉字为拼音文字。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北大教授钱玄同早年积极宣传汉语改用拼音文字,他主张直接借用世界语来代替汉字。在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在这股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废除汉字的思潮中,很多文化巨匠都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主张废除汉字,爱国之心值得尊重,但是这种主张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中国在历史上也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个又怎么解释?废除了汉字就等于割裂的历史与文化,古籍如何阅读?汉语里也有大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词,如dai这个拼音就有待、带、呆、逮、袋、戴、贷、歹等无数个字与之对应,jie

  zhi这个拼音组合就有截止、节制、戒指、接旨、截至等很多词与之对应,固然可以通过给每个词新造拼音文字,但是那样也会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冲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语与汉字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人们发现中国不适合用拼音文字。

  两河流域

  并且作为书写工具,汉字与读音是分开的,而拼音文字与读音是紧密相连的,汉字看似比拼音文字复杂难写,其实也不尽然,汉字也有很多优越性,所谓的拼音文字也并不比表意文字优等。作为汉字,很简短的句子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拼音文字都是一维的,一个词汇只能由字母从左到右线性排列,而汉语是二维的,就像二维码一样,一个字是由基本笔划在平面内组合而成。只要掌握2000多个最基本的汉字,就能读懂很专业的文章,而像拼音文字,比如英语,没有上万的词汇量读专业的文章真的很难。对于英语而言,每出现一个新的东西,都要发明一个与之对应的新词汇,而汉语却不同,出现一个新生的事物,只需要把固有的字重新组合就是一个新的词语,而且简单易懂。比如冰箱在被发明出来后,英语就发明出了一个新词refrigerator来代表它,而在汉语中,只把冰和箱两个字一组合就成了一个新词,简单形象。英语的词汇量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越来越巨大,汉字是先难后易,拼音文字是先易后难。并且在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重新规范和统一了汉字,尽管我们的国土是辽阔的,方言众多,但是我们的汉字却是统一的并且稳定性非常强,无论方言差异多巨大,因为有汉字,始终能有效沟通。而历史上的西欧,语言一旦出现差异,这种拼音文字就很容易出现变化,形成新的语言。假如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那李白的诗读起来还会有韵味嘛?我们的对联还怎么对?文化自信是必须有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