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卫懿公是什么结局?春秋历史上唯一被人吃掉的国君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春秋历史上唯一被人吃掉的国君——卫懿公,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代冯梦龙原著、蔡元放评点的《东周列国志》影响巨大,其中故事多有所据,一般出自《史记》《左传》《战国策》等正史,但也有一些为正史所缺失,比如颇有些残忍的“弘演纳肝”。对比不同版本之后,我阅读的是《韩诗外传》中的相关记载。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年儒家学者韩婴的著作,作者特别注重忠道与孝道伦理,对其反复论证和阐明,试图努力挖掘能为统治者服务的伦理道德。这个“弘演纳肝”就是其典型——

  卫懿公之时,有臣曰弘演者,受命而使。未反,而狄人攻卫。于是懿公欲兴师迎之。其民皆曰:“君之所贵而有禄位者,鹤也。所爱者,宫人也。亦使鹤与宫人战。余安能战!”遂溃而皆去。狄人至,攻懿公于荧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辞毕,呼天而号。哀止,曰:“若臣者,独死可耳。”于是遂自刳,出腹实,内懿公之肝,乃死。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复立卫于楚丘。(卷七·第十一章)

  故事不仅记载于《韩诗外传》,也见于《吕氏春秋》、《新序》、《论衡》,弘演历来被视为忠廉、义勇之士,《淮南子》就认为弘演、王子闾等人都是“世乱则以身卫义”之辈。我想,历代君王无疑会极度推崇这个血淋淋的经典,《东周列国志》也把这作为重要的一节来记录和弘扬的。这体现了春秋时代“士人”所应有的精神风貌,他们既不能像乌合之众那样一哄而散,但也无力向仇人报复,在此情况下,“士人”的举动,就往往极其极端,不可理喻。

  历史上,弘演历来被视为侠义之士,可见侠义并不一定需要惊人的武功或刺杀手段才能拥有。厨师出生的易牙“杀子以飨君”,就开启了富有联想的忠君味蕾美学之道。春秋时代,侠士重名,以忠诚、勇决、然诺、侠义确立名声,在名誉的天平上,生死是非常“轻贱”的。在名誉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互相割肉而死、而食,是完全可能的。围绕贤能的辨别之论,提出一个贤能标准就非常必要了。刘向在《新序》中以大量的篇幅提出一系列的忠良之臣和才智之士而加以歌颂,弘演就是刘向心目中的一大“义勇”标准。

  春秋时,卫国是中原北部第一大国,其都城朝歌(现为河南淇县)曾是商朝的都城,纣王死后,周天子的亲戚接管此地,是为卫国。国君叫卫懿公,懿字试图高标此人的德行,但自封的高尚,根据就是他喜欢养鹤,即所谓“卫懿好鹤而亡国”。他整天与鹤为伴,丧失了进取之志,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鹤去打仗吧!”拒战的真正原因是,卫懿公之父惠公阴谋杀害了太子伋、取得诸侯之位深怀不满,曾经迫使惠公在外逃亡8年之久。卫懿公的“好鹤”不过是卫国人拒战的表面原因。

  鹤成了替罪之“鹤”,躲在羽毛之下的懿公没有良策,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大战于荥泽(河南汤阴之南)。由于军心涣散,士兵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北狄士兵砍为肉泥,士兵还吃了他的肉,但独独抛弃了他的一副肝脏。

  卫国大臣弘演,当时出使在外,听说国内有变,急忙赶回来,看见只剩下一副肝脏的懿公痛哭不止。他立即剖开自己的肚腹,用自己的身体为棺,挖出自己的内脏,把懿公的肝装入腹腔来安葬。这样一来,弘演因为身装权力的垃圾,成为了权力的垃圾桶,反而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并接纳了数千年的道德香火,如此流芳千古,有时真会让后人对权力崇拜产生严重幻觉。

  卫懿公是春秋历史上唯一被人吃掉的国君。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敌手把卫懿公几乎都吃掉了,唯独忽略了他的肝脏?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水浒传》当中就多次把“心肝”作为豪侠们的醒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