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背部长疮能致死!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死于此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古代背部长疮能致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医疗条件低下,许多人仅仅是背后长了一个疮,最后便一命呜呼了,刘表、曹休、刘焉、孟浩然、徐达就是因此病而死的,这“疮”到底是什么病,为何这么厉害。
久病卧床没有护理认知,导致褥疮
一般瘫痪久卧在床的人,身上特别容易长褥疮,因为长期卧病在床,会压迫背部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再加上长期不翻身、擦除身上汗液等,皮肤就会出现红肿、水泡,继续发展便会出现破皮、坏死、直到溃烂,伤口深可见骨。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卧床的病人即使获得悉心照料,但因为长期不运动,肌肉功能萎缩、抵抗力下降,而且古代医疗水平、保健意识薄弱,伺候病人的时候,只知端汤递药,没有翻身意识,等到褥疮严重溃烂时,已经是积重难返,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了。
所以,古代人一旦背后长了褥疮,就相当于宣布了死刑,倒数着日子过活了。
背疽的位置
搭背疮也称‘痈疮’,分公母,长在人背上,故名搭背疮。公的独头在中间,母的多头围一圈,疖肿面积大,部位深,危害大。
一般呈几何形创面,这种病发病在位置在背部,此处是人的脊椎,交叉神经密集,而古代的汤药多是以消肿、祛瘀、镇痛为主,对杀毒、除菌、消炎效果微乎其微,一旦病入脊髓,便容易导致败血症,便人痛苦不堪,即使运气好拣回一条命,也是驼背和瘫子。
古代没有抗生素消炎药,医疗条件落后是褥疮高死亡率的原因
古代医疗条件差,落后是全方位的,除了没有青霉素、头孢、阿莫西林这些消炎药以外,在处理创伤性伤口时,也缺乏消毒的认知,而且用药基本以药性慢的中药为主,往往消炎效果赶不上伤口发炎的速度,最后在迅速溃烂的创口面前败下阵来。
古时候没有现代消毒杀菌的药物和意识、条件,卫生和控制感染方面没做好,就算是帝皇之麾下将相,在褥疮面前也一样的投降。
无数名人曾死于此病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刘表,刘表在忧虑与恐惧中,背疽病发而亡。
《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表,未至。八月,表疽发背卒。
《三国志》曹休传记载:“休因此痈发背薨。”
三国时期,曹操得力干将曹休、以及长期割据在益州的刘焉也是死于此病。
《后汉书》刘焉传记载:“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焉既痛二子,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居成都,遂疽发背卒。”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也是死于此病,民间传言,朱元璋因对徐达有戒心,所以在他背上长疮时赐他蒸鹅(鹅肉是发物),徐达吃了鹅肉发病而死,而实际上这说话并不可信,此说法在史书中并无记载。
《明史》徐达传:“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此病在古时确实是高发性致命之病,除了医疗认识、医疗条件差以外,不少庸医不经检查,乱用药,也是导致此死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