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玄宗传位之谜:唐玄宗李隆基为何退位当太上皇

  唐玄宗死后谁继位唐玄宗李隆基传位给了谁?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的交出政权,肃宗的接受政权,在这一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传位?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入主东宫。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的迹象,于是请求玄宗诛杀安禄山,但是玄宗没有听他的话。后来,安禄山果然叛变,大兵压向京师,玄宗等仓皇向蜀郡出逃。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的队伍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不可以到蜀郡去,有的主张到太原,有的提议到朔方,有的说还是回京师的好。玄宗一心想入蜀,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决定继续前进。老百姓们“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开宫阙陵寝所在之地。玄宗想了很久,最终还是西行了,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宣慰父老。过了一会儿,人越聚越多,竟达数千人。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骑的马,太子无法前行。太子的两个儿子及李辅国劝太子留下来,以便东讨逆贼。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见太子不来,心中有所疑虑,无奈之下,拨给他两千人马,命他收复长安。

  有学者认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制造的假象。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有较深的裂缝。玄宗曾同日赐死三个皇子,太子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恐惧。如果继续跟随父皇到蜀郡,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他采用了李辅国等人的意见,让老百姓出面遮道请留,以求得发展个人势力。玄宗已经预感到太子要走自己的路了,不禁叹了一声:“天也。”就与太子分道扬镳了。

  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到达灵武。仅过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就像当年李亨能入主东宫,全靠其父王李隆基的坚持一样,史书记载,肃宗能在灵武顺利即位,其父亲的“让位”之举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唐大诏令集》收进的《肃宗即位赦》和《肃宗即位册文》这两份官方文书来看,玄宗似乎在马嵬驿兵变和安史动乱之前就已经有厌烦每天处理朝政的情绪,并且有要传位给太子李亨的念头。《旧唐书》的《韦见素传》和《杨贵妃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分别提到了玄宗想要传位或禅位之事,论调与上述两份文件一致。因而从表面上看,玄宗早已有了禅位之心,马嵬驿兵变则让他如愿以偿。然而,只要再仔细探究一下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从常理而言,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自汉代以来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为传位实仍独揽朝政,或名为传位实则等待时机重新上台者以外,其余的太上皇最后的结局都是比较凄惨的。更何况唐玄宗并非碌碌无能之辈,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将皇位拱手相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