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重要发现七千年前有人迹,面积逾10万平方米
“早在7000年前三峡库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的研究日前得出这一结论,比此前考古学者在瞿塘峡发现的距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早2000年。
地处三峡巫峡深处的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山势险峻,土地肥沃,以盛产优质柑橘而闻名于世。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专家在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专家的注意。1994年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巴东楠木园村古人类遗迹进行拭掘。2000年9月,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对楠木园古人类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
据余西云教授介绍,巴东楠木园古人类遗迹的文化堆积厚,保存完好,面积逾10万平方米,是三峡地区少见的大型A类遗迹,目前考古队已完成田野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一期遗存。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洞和小坑。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腮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人类遗物的主要有石器和陶瓷。
据了解,此次巴东县楠木园古人类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仓”,这在三峡地区尚属首次。据专家判断,六朝时这些地穴式的“仓”可能是作为盐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