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避免了亡国之危,朱祁镇复辟后为什么还要杀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于谦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可不是说相声郭德纲的搭档谦哥,此于谦不烫头也不会说相声,倒是会吟诗作对,文化功底深厚,其成名作《石灰吟》激励着几代人:
《石灰吟》作者: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道出了于谦是一个好人。
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进士及第,随之进入皇上的视野,这一年他23岁。
于谦步入仕途正是明朝皇权交替频繁之际,一代中兴皇帝朱棣在他入朝第二年就死了,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即位仅八个月也死了。
朱高炽的长子,时年(1425年)26岁的朱瞻基继位,于谦初封御史,后因随朱瞻基平朱高煦(皇上的叔叔)谋反之乱表现出色,后被任命为右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朱瞻基执政十年后,36岁时突然去世,皇位被朱瞻基的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承,他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
这一年于谦37岁。
由于于谦清正廉明,颇受顾命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倚重。
明英宗在历史上被称为“玩童皇帝,当“三杨”辅政大臣和老太后先后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重用宦官王振,于谦被王振打压和迫害。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为了迎合明英宗的虚荣心,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大军。明英宗眼高手低,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亲率大军北征。
讲真明英宗没有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结果可想而知,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头领也先俘虏,也先把明英宗当人质兵临北京城。
京城上下为之震动,群臣惊慌失措。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吧皇上在敌人手上,怕投鼠忌器,不打吧明朝就会亡国。
就在危急关头,时年51岁的于谦力排众议,临危不惧担起了兵部尚书的职责,率京城百姓及调动各地勤王力量保卫北京城。
这是于谦一生中辉煌之战,也是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一战。
首先于谦为了粉碎也先把明英宗当要挟的砝码,果断拥立明英宗的异常母弟朱祁钰为新的皇帝,朱祁钰遥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
朱祁钰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
于谦不畏强敌,率众与敌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也先,也先带着明英宗落荒而逃,北京城总算保住了。
一年后,也先看到明英宗也没任何利用价值了,就把他放回了京城。
这时朱祁钰为了防止哥哥抢走自己的皇位,于是把他软禁了起来。朱祁镇被整整关了七年,一直生活在恐惧中。
景泰八年(1457),明代宗朱祁钰突然病重,这时皇位传给谁还是未知数。
原来朱祁钰挖空心思废掉了皇太子朱见深(明英宗的儿子),他想把皇权交给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就是这当儿,为了一己私利,当时的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督伍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的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经过一番运作,这些人以迅雷手段,拥立30岁的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
朱祁镇复辟当日就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没过多久就杀了于谦。
朱祁镇的举动令人十分不解,他为何如此痛恨和讨厌于谦呢?
以上我啰嗦了一大堆,无非就是想让亲们了解一下于谦所在的历史背景。
讲真于谦于国有功,是他保住了京城,避免了灭国之危。
但是于朱祁镇却有过错,他当初就不该立朱祁钰为新帝,于谦应该立时年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为新帝,这样以来就可避免杀身之祸。
立幼帝对于谦有莫大好处,他完全可以辅政大臣独揽朝政,他完全可以效仿西汉权臣霍光的举动,但立幼帝对国家有害。于谦出于良心这才立朱祁钰为新帝。
然而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和当初的宋太宗一样,不想把权力再交回原来皇帝的后人。
假如朱祁钰能把皇位按照约定交给皇太子朱见深,于谦也不会有被杀的后果。从另一侧面来说,朱祁钰为于谦挖了一个坑。
朱祁镇复辟后,刚开始并没有恼恨于谦,认为于谦保卫京城有功,毕竟事实在这摆着呢。
“不怕没好人,就怕没好话,有“从龙之功”的石亨和徐有贞害怕于谦得势,为了打压于谦,徐友贞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甚至被认为是谋权篡位。”
明英宗为了皇权的正统性,把良心交给了狗,改变了不杀于谦的主意。
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心领神会,于是诬陷于谦试图拥立襄王(明仁宗的第五子)之子为帝,随后于谦被判谋逆罪处死,时年59岁。
综上所述,不是明英宗多恨多讨厌于谦,实则是为了皇权必须有人去死,为了皇位的正统性,以朱祁镇为首的一干人等丧失了良心,于谦就这样被冤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