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预示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国运国耻深入人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生致力于北伐的陆游给子孙们留下了一首诗后,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六十年的仕途、八十载的光阴,仍然没有实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
陆游生于北宋风雨飘摇之际,在他两岁的时候,金兵南下,北宋就亡国了,父亲陆宰带着小陆游逃难到老家江阴。他四岁时,金军南侵,刚刚登基的宋高宗又带领臣僚南逃,留下了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那些如同虎狼的金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刺痛了陆宰的心,所以在陆游很小的时候,他就教导陆游“恢复中原,拯救黎民。”最终,陆宰跟随皇帝逃到了东阳才算安定下来,接下来宋朝历史就进入到了偏安的南宋时期。
陆游少时就文思敏捷,聪慧过人,跟随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学习诗文,十几岁时做的文章就名冠江南了。但是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陆游文章诗词从小就写的大气磅礴,多有恢复之意,得到了很多抵抗派的赏识。因为他父亲的关系,陆游十二岁时被封为登仕郎,虽然是个九品芝麻官,但是大家都认为:陆游以后定能登科及第,官运亨通的。
事情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是,这可捅了大娄子了,因为这一届考生中还有秦桧的孙子秦埙,虽然考中一个探花也还不错,但还是让蛮横霸道的秦桧大为光火。
原来,秦桧事先曾暗示陈子茂让秦埙高中榜首,但是陈子茂坚持原则不为所动。因此当陈子茂将陆游提为第一名后,秦桧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就打算派人暗算陈子茂。但是陈子茂不怕杀身之祸,依然刚正不阿,毕竟宋朝时连皇帝都不敢擅杀文臣,因此秦桧也没有办法。最终,秦桧只得迁怒于陆游。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再加上陆游主张北伐的政治观点和秦桧投降主义不合,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熬到秦桧病死后,陆游初入仕途,虽然是一些行政院的小官,但是得到了接近高宗的机会。陆游提出了一些改善朝政的建议,使高宗感觉陆游是个有才能的人,因就很受器重,官位从六品官一路升到大理寺司(相当于今日最高法院院长)。即使如此,荣华富贵仍然没有他磨灭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理想,反而是开始生根发芽。
等到励精图治、力图恢复中原的宋孝宗赵眘即位时,陆游感觉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上书请求朝廷“抓紧练兵,巩固国防,伺机北伐”,但是令陆游失望的是宋孝宗正忙着享受当皇帝的乐趣,并没有理睬他。后来宋孝宗终于要做点事情了,命令张浚北伐,但是这时候陆游却出来反对了。皇帝把他叫过来问“你不是一直主张北伐的吗,今儿咱要出兵了,你怎么就反对了?”陆游回答说:“陛下,不是臣出尔反尔,我当初说的是伺机北伐,如今金国依然很强,我们大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击败他,再说,我们军队的准备也不充分,贸然出兵是很危险的。”
陆游这番话说的入情入理,奈何孝宗不听,执意北伐。于是陆游私下上书张浚,说:“咱们制定个长远的计划,请勿轻易出兵,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出兵。”张浚此时正春风得意,心高气傲的他也没有把陆游的建议放在心上,结果张浚带领的北伐军只收复了两县一州,就因为宋军内部矛盾在符离大败,最后只得更加屈辱的议和,增加岁币的数量,使抗金刚刚出现好局面又白白丧失。张浚请罪被罢官,主战派都遭到贬黜。陆游也并未因为先见之明得到升迁。
陆游性格耿直,涉及到北伐的问题一定据理力争,有时候连皇帝的颜面也不给,因此得罪了好多当朝权贵。终于,陆游遭到小人的诬陷,被罢黜官职。后来朝廷虽然再次启用陆游,却只给了地方通判的小官。王炎邀请陆游到南郑幕府任职,陆游欣然前往。在军幕府任职期间,陆游应王炎出兵之邀写下《平戎策》,指出数十条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金玉良言。其中“积蓄粮食,没有力量我们就固守,敌人没有力量,我们有力量我们就进攻。”与毛泽东的《论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不谋而合。奈何后来朝廷调派王炎进京,王炎的军幕府也随之解散,抗金复国变得遥不可及。陆游也郁郁的离开了抗金的前线。但是,这一段幕府生活期间,陆游经常到大散关巡逻,与当地士兵为伍,亲眼目睹了宋金交战的现场。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此后,陆游的仕途多有浮沉,但是都无太大作为。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朝廷越来越贪图安逸,忘记了中原的锦绣河山。陆游于1210年在激愤中死去,死前留下了万古流传的《示儿》,他也许也能够猜到,他的王师再也不可能北定中原了,但是他仍将自己的理想化作那忧愤的诗句,来提醒后人勿忘国耻。
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是南宋时期,我们也没有陆游的偏安皇帝作为上司。各位怀揣梦想的青年朋友,何不趁着青春正好,放手一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