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柴郡主也不存在!
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不过,其郡马身份问题,到底是真是假,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早期的几部杂剧,包括《谢金吾》、《活拿萧天佑》等都提到了杨六郎的郡马身份,特别是《谢金吾》一剧说得更为明白。
至于杨六郎与柴郡主是如何结缘的,京剧《状元媒》有专门演绎。该剧又名《铜台阵》、《杨六郎招亲》,1960年改编为《状元媒》,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首演,成为张派代表作。豫剧、汉剧、越剧也有类似题材,有的称作《八贤王说媒》。
《状元媒》除了原有的八贤王等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吕蒙正史上确有其人,曾三次为相,是宋朝的一代名臣。他出生于后晋开运三年(944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如果以吕蒙正为新科状元论,《状元媒》一事应该发生在977年前后,那时杨延昭19岁,吕蒙正33岁,赵德芳27岁,从年龄层次来讲,尚说得过去。吕蒙正于988年、993年和1001年,在太宗和真宗时三度为相。1003年,已近花甲之年时,退出了大宋政治舞台。历史上并未记载吕蒙正与杨家有什么渊源,倒是稍后为相的寇准,在澶渊之盟中与杨延昭的某些政见相合。
杨延昭婚姻情况历史上没有记载,柴郡主其人也查不到历史踪迹。戏剧故事一向认为赵柴两家关系亲密,柴郡主与宋王、八贤王以“叔王”、“郡主”,“皇兄”、“御妹”相称。演义及戏曲中把柴郡主下嫁杨六郎,自然有推崇杨家将之意,也使得杨家与皇室,特别是与“八贤王”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实际情况是,非但“八贤王”这个人物与历史事实不够靠谱(后文专门有一章论及此事),而且宋时与柴家联姻不仅不是什么荣耀的事,还可能冒很大风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走了柴家的王位,为了回报柴家,遂给了他们很高的地位。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不杀柴氏子孙就已是很大的恩典了,柴家的状况远没有传说的那样从容。
新、旧《五代史》记载柴世宗有子7人,没有提到他还有个女儿。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周立宋,年仅7岁的周主宗训被贬为郑王,与符太后一起移居西宫。符太后看破红尘,不久即皈依佛门。之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年刚9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在那个十分荒凉的居住地,度过了11个孤独的岁月,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心有不甘地离开了人世。柴宗训死时距20岁生日还差5个月,他一直没有结婚,所以也就没留下什么后代。死了的柴宗训比活着的柴宗训更为幸运。他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被软禁,随着年龄的一年年增大,内心一定痛苦不堪。死后却受到了超豪华的待遇,赵匡胤亲自为其穿孝发哀,并辍朝十日,举行隆重的国葬,赐其“恭皇帝”的谥号,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柴宗训尽管有些压抑,但能活到20岁,已算是万幸。柴世宗另外几个儿子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当年赵匡胤兵变后发生了什么,历史已不能再现,但宋人的一些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情况,这些描述比后代的传说更为可靠。
赵匡胤入宫登基时,除了柴宗训外还发现了柴荣两个更小的儿子纪王熙谨与蕲王熙诲。当时赵普、潘美以及后周开国上将卢琰等人都在场,太祖顾问左右如何处置,赵普毫不犹豫地说杀掉他们。赵普话音刚落,左右侍卫迅速将纪王与蕲王抓了起来,两个孩子大惊失色,哭声震天。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话既有美化赵匡胤的成份在内,又有保护柴家的意味。赵匡胤称帝是和平夺权,走了一道柴宗训主动禅让的程序,所以卢琰说他是“受周禅”。
赵匡胤见赵普与卢琰正方反方意见相左,而潘美手扶殿柱低头不语,太祖便厉声问他是不是也认为不能杀了熙谨与熙诲。潘美回答说臣不敢这么认为,但若杀了他们,确实是于理难容。潘美同时坦承自己的难言之情;自己当年与陛下一起面事世宗,现在如果劝陛下杀掉他们,岂不是有负世宗。但若劝说陛下刀下留人,陛下一定又会怀疑自己的忠诚……太祖打断了潘美,表态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会让他于心不忍,他让潘美等人把那两个孩子抱走。
最后潘美收养了小纪王,卢琰抱养了小蕲王。962年,宋太祖贬斥柴宗训,同时封卢琰为越国公,此举有以示安抚之意。潘美为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乾德二年十月,纪王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之后,宋太祖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为避人耳目,把柴熙诲更名为卢璇,倍加呵护,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
公元968年,为了保护熙诲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卢琰向宋太祖请求告老归农,在征得同意后,带着家眷连夜出京,过起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直到宋真宗年间,他才重新出山,出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
至此之后,柴家骨肉基本不见踪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年已半百的宋仁宗不知出于何因,忽然想起要关照柴家。他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分最长的人,由他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这位柴氏后人,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他起到的只是一种象征意味而已。
从以上柴家的经历分析,别说柴家没有女儿,即便是有,而且也真的嫁了杨六郎,那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相反很可能会把杨六郎卷入皇室的恩怨杀戮之中。传说中杨六郎身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郡马爷,其实根本没那回事,完全是虚构,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从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又怎么可能成了柴家或其他皇室的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