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晋国为什么是秦国向东发展的阻碍,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所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和晋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春秋初期的局势,司马迁有这样的描述:“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春秋四大强国中,秦晋两国同处于西部,均希望向东扩张,而秦人向东发展,绕不开晋国的阻碍。而晋国却成功在河西地区抵挡秦人数百年,使得秦国扩张无门,这里面有何玄机呢?

  《秦晋交兵表》这样统计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交兵情况:“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这里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地名一出来有些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处都是极为易守难攻的要害关隘。无论是崤山还是函谷关,自古以来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著称,在春秋时期更是如此,秦国活生生被晋国挡在这里数百年。

  秦国的东进意图可以说非常明确,从今天的角度,秦国数次迁都,其迁都轨迹从地图上看就是一条东进的曲线。秦穆公继位第一年就亲自带兵东伐茅津戎,兵峰直指函谷天险,这一下刺激到了晋国君臣。晋献公随即在第二年发动“假虞灭虢”之战,灭虢吞虞后抢夺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权,有效的限制了秦国的东进之路。

  从此,河西地区为秦国的扩张按下了暂停键,从晋惠公六年的韩原之战(前645)起,到秦尽得河西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秦国横跨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历时三百余年没有越过河西地区。晋国战略目标的成功离不开历代国君的坚持,晋国非常清楚河西地区对于秦晋两国的重要,并不遗余力地遏制秦国的发展。

  首先,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晋人积极经营河西,每当在秦国面前吃亏,总能及时进行改革,改变策略,这使得晋人在秦国的进攻面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韩原之战,晋惠公直接被秦国俘虏,丧失河西八城,面对屈辱,晋人推动改革,提出“作爱田”、“作州兵”等改革。

  其次,从外交角度遏制秦国发展,积极联络中原各国,利用晋盟主的地位,多次指挥盟国军队进攻秦国,深入秦国腹地,给予秦国沉重打击。例如《秦本纪》记载晋悼公“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

  此外,为了抑制秦国的发展,晋人多次干预秦国国君的废立,引发秦国内乱,左右秦国朝政。

  除了上诉措施外,晋人对于河西地区的防御也是极为上心,镇守河西的皆为晋国的得力大将,还在河西筑城修垒,不断巩固晋人对河西的统治。按照当时的国力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晋国的实力其实高于秦国,秦国被挡在河西也不足为奇,但当秦国逐步强大,夺取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也是必然的结局。

  秦国为了东进争霸的目标,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中原腹地,对河西地区的进攻是必经之路。晋国就是要千方百计的挫败秦国的战略企图,双方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在河西地区僵持多年,双方关系也是有合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