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那些养老的将军下场如何,他们又是什么结局
还不知道:杯酒释兵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到了显德七年(960年),他与赵匡胤一起发动了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赵匡胤如愿以偿地在部下的簇拥下登基了,披上了象征着九五之尊的黄袍。某日闲来无事,赵匡胤召见了文臣赵普,向其询问治国之策:“自唐末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四海之内战火蔓延,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我想要终止天下的纷争,又该从何入手呢?”
赵普虽算不上什么大儒,但是,在乱世之中这种半吊子读书人往往语出惊人。
于是,他对赵匡胤说道:“陛下既然能说出这些话,实乃天下万民之福。天下为何会出现纷争?臣以为完全是方镇权力太大,有喧宾夺主之嫌。若想要国泰民安,必须从方镇入手,夺走大将的兵权、钱粮,这样就可使君强臣弱,天下回归正轨。”
听完这番话,赵匡胤深有体悟。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
建隆二年,皇宫内觥筹交错,一众高级将领围坐在皇帝身边,把酒言欢好不快活。当酒过三巡之际,赵匡胤突然长舒一口气,对这些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说道:“若没有你们鼎力相助,朕肯定做不成这个皇帝,所以,朕这一辈子都会感念你们的功劳。不过,做皇帝简直太难,还不如做一个节度使来得自在,简直让我彻夜难眠。”
石守信等大将已察觉到赵匡胤话中有话,连忙追问其故。
赵匡胤面有苦色地说道:“普天之下,谁不想夺走朕的皇位呢?”此言一出,众将面如死灰,连忙跪倒在地叩头道:“陛下为何说出这种话,现在天下大势已定,谁还敢觊觎皇位呢?”赵匡胤面色一沉,说道:“朕明白你们对朕忠心耿耿,可是,若你们的手下想要得到荣华富贵,将黄袍套在你们身上,就算你不想篡位,想必也身不由己了。”
话讲到这里,众将心中已有了答案。时至今日,赵匡胤已不再是那个可以与他们共患难同富贵的上司,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想到此处,众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恳求赵匡胤给他们指引一条明路。
赵匡胤慢条斯理地说道:“人活一生,如白驹过隙。其实想要谋求富贵的人,图的不过是金钱与享乐,使子孙免受贫乏之苦。如果你们拱手交出兵权,在地方安家落户,享受天伦之乐,给子孙置下产业。若再买些舞女美姬,整日饮酒作乐,岂不美哉?”
听完这句话,众将千恩万谢地告退了。
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一批大将联名向皇帝请辞,声称自己身染恶疾,纷纷要求交出兵权退休养老。赵匡胤欣然同意,将他们安排到各地担任手无实权的节度使,颐养天年。这便是宋初著名历史事件“杯酒释兵权”的由来。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那么,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这些退休养老的将军们下场如何呢?优游于家,全部得到了善终。特别是前文中我们说到的石守信,这位将军回到故乡后,专心礼佛,积累财富,在临终前,将身家全部捐献给佛寺,身故后,被追谥为“武威郡王”。
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方式,赵匡胤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将军权全部统一在自己的手中。随后,赵匡胤又将都城内的禁军分别交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命令三个衙门共同执掌禁军,凭借三个机构之间的矛盾达到平衡。
在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职务后,赵匡胤另选了一批资历尚浅,且在军队中毫无威望的年轻将领统领军队。赵匡胤将禁军的兵权一分为三,并命令名望较低的将领统领禁军,这就意味着:将领对禁军的掌控力直线下降,而皇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了永绝后患,赵匡胤还实行了更绝的“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士兵与将领之间失去了离心力。熟悉宋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解决掉这些问题后,赵匡胤将“抑武用文”写进了基本国策,并要求赵氏子孙,代代遵循这一原则。
从表面上来看,赵匡胤的确解决了方镇坐大的隐患,但是,从长远来看,赵匡胤的做法绝非良策。自此,宋朝重视文臣,轻视武将,守备空虚,外强中干。虽说,中央朝廷无需再面临来自国内的威胁,但是,却在面临外部侵略时毫无还手之力。
可以说,是赵匡胤的一己之私,就这样为大宋王朝埋下了软弱的基因,亦为将来宋朝被异族瓜分埋下巨大的隐患。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