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分别都是哪些人?
1955年我军第一次实行大授衔,评选出了十大元帅、十大大将、57位上将等上千名将军,这个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9年前,即1946年,我军也曾实行过军衔制,在那次评选中,陈毅是上将,粟裕是少将。
那是抗战刚胜利后,共产党提出了和平建国的政策,蒋介石虽然想一党专政,但在国内大势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同意多党合作,允许共产党等其他党派一起加入到政府中来。
而要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国共双方的级别要对等。
其实早在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就曾接受过国民政府的授衔,比如朱德是中将加上将衔,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等人都是中将。
八路军接受这次授衔,自然是为了在抗战中跟国民党军军队便于合作,但没过多久就名存实亡了。因为共产党讲究的是官兵平等,不管你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大兵,吃的饭都一样,穿的衣服也没有区别,所以军衔这个象征级别的东西在八路军中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朱德总司令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
白军中,将校尉薪饷各有不同。
红军里,官兵夫待遇完全平等。
当时曾发生过一个故事,有一位也算很有名的旅长去见主席,很自豪地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少将旅长”。主席一看这个东西,就有点不愉快,但也没说什么。在谈话中,主席问了他几个部队上的事情,这个旅长竟然答不上来,惹得主席生气了,把他的名片扔在地上,说了一句:“什么少将芝麻酱!”
后来,这个典故还被陈赓学去了,1955年被授予大将后,陈赓跟孩子们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芝麻酱了。
好了,再回来说说1946年授衔的事。
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军队整编的若干问题的指示》,说:“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求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占有一定地位。”“我军各级干部即须实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
3月7日,新四军发布了《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具体规定如下:
新四军军长、政委为上将;
副军长、副政委为上将或中将,参谋长为中将;
师长、师政委,军区司令员、政委为少将;
副师长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为上校;
……
按照这份规定,新四军军长陈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也应该是上将;后来的开国大将张云逸,当时是副军长,但也代理过军长,因此也可以授予上将;副军长还有罗炳辉,应该授予中将。
接下来是七个师的师长,分别为一师师长粟裕、二师师长张云逸(兼师长)、三师师长黄克诚、四师师长彭雪枫(1944年已牺牲)、五师师长李先念、六师师长谭震林、七师师长张鼎丞。
不过,粟裕在其中还有点特殊,在抗战中,粟裕率领的第一师是战功最大的,刘shao奇就评价说:“(粟裕)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1955年授衔时,刘还力主粟裕替换掉陈毅,入选元帅。
1945年11月,华中野战军成立后,司令就是粟裕,居于其他师长之上。因此,从战功的角度来说,粟裕授予中将也是可以的。当然,以粟裕的谦逊性格,他基本上不会要中将军衔,就像后来力辞元帅一样。
但可惜的是,不久后蒋介石就露出了独裁的嘴脸,挑起了内战,我军的第一次授衔也就此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