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飞将军李广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李广难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真实的飞将军李广是个怎么样的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历史有时候常常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并非是特别优秀之人,但因为机缘巧合,而以完美的化身成为神一般的人物,比如关羽、郭子仪,在那个时代来说,他们其实算不上名将,但经过后世的渲染几乎成了完人。当然,还有一个“变异”得更离谱,那就是飞将军李广。
在很多的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都对李广的遭遇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此外,王维《老将行》中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些感慨无一不在为李广喊冤。
李广之所以让人同情,主要是因为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始终都在二千石这个级别上,至死未能封侯。不过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但更多的还是他个人的因素。
汉武帝登基后,国家的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匈奴的态度由原来的消极防御改为积极反击。同时强化了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的过程中,李广、程不识等老一代将军,必然就显得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建功立业。
当然,李广不得志,更重要的还是他受到个人军事才能的局限。李广虽然长于指挥战斗,骁勇善骑,敢于打硬仗,其射术也堪称一流,被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战格斗上的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指挥的缺陷。
从任职经历来看,李广曾先后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重要军职,五次亲率精锐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可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应有的风采。战场上瞬息万变,战败也是常事。但五次机会都没能把握住,确实说不过去。
李广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他治军上。如果看过《汉武大帝》,应该知道里面有这样的情节:李广同霍去病一同出兵抗击匈奴,结果霍去病要求汉武帝给他配几个御厨,李广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为将者就应该与士兵同甘苦。霍去病对此进行反驳,说为将者目的是打胜仗,如果打不了胜仗,天天和士兵在一起吃苦受累也是枉然。
的确,历史上的李广就是这么做的,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特点。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也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李部行军时“无部伍行阵”,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因此也就做不到“令行禁止”“旅进旅退”,更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李广违背了这一原则,无怪乎会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至于李广的气度和性格,大致也不符合名将的特征,这从他对待霸陵尉一事上便可看得很清楚。李广因战败被汉武帝闲置,曾在蓝田南山一带射猎,打发时间。有一次他带一名随从乘夜色外出,他途中经过霸陵亭。负责该地治安的霸陵尉见勒李广被闲置,不免有些不敬,大声呵斥他不该违禁夜行。
李广的随从上前说明希望看在李广曾是将军的份上,免去违禁夜行的责罚。但霸陵尉并不买账,声称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何况什么退休将军。于是按照规章将李广扣留了整整一个晚上。
客观地说,霸陵尉的做法有些粗暴,不怎么通情达理。但毕竟他是秉公执法,照章办事,无非就是不通人情,算不上有错。可李广并不检点自己的不是,反而对霸陵尉怀恨在心。当李广复职出任右北平太守后,第一件事就想到了报复,将霸陵尉杀害。李广如此小肚鸡肠,岂能成就大事?
可见,李广的悲剧并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的种种弱点。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应该少一点道德上的同情,而多一点冷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