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纲的无奈,打了赢保卫战也无法阻止北宋的覆灭

  李纲是两宋之间的名臣,与赵鼎、李光、胡铨三人合称“南宋四名臣”,接下来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他是宋朝主战派的代表,坚决主张抵抗金国入侵,曾经率领北宋军民打赢开封保卫战,稍稍延缓了北宋王朝的覆灭。可惜皇帝懦弱,投降派势力强大,在他们的排挤压制下,李纲“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北宋覆灭,眼睁睁看着南宋政权苟且偷安,在壮志难酬中终了一生。

  两宋名臣李纲

  李纲出生于宋神宗年间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李夔是抗击西夏的功臣,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李纲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有抗敌报国的壮志,29岁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郎等官职。他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不怕得罪皇帝和朝廷权贵。为此他屡遭排挤打压,多次遭到贬谪,最惨一次给赶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沙县收税去了。

  李纲走进权力中枢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1125年金国大举入侵,直逼北宋都城开封,北宋举国震荡。此时此景下,刚回京任职不久的李纲做了一件很让人吃惊的事:上书宋徽宗劝其退位,让太子赵桓即位,以此激励宋朝军民抵抗金军。很多人都等着看李纲“大逆不道”的悲惨下场,没成想宋徽宗早已被金军入侵吓破了胆,李纲所奏正合心意,于是顺水推舟,宣告退位当太上皇,把儿子赵桓推上了第一线。

  1125年十二月,赵桓登基称帝,就是宋钦宗。他的内心应该是矛盾的,既有登上皇位的喜悦,又有面对危局的恐惧不安。他升任李纲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城的防御。李纲不负众望,率领开封军民构筑了牢固防线,积极备战,数次击退金兵的进攻。金军统帅完颜宗望见强攻不行,就开始玩弄诱降伎俩,说只要宋朝割地赔款,就可以罢兵言和。

  宋朝皇帝除了宋太祖、宋太宗外,其他皇帝基本没有驰骋疆场的经历,血性不足,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骨头比较软”。宋钦宗也不例外,而且受身边投降派大臣的影响,就想答应金军割地赔款的要求。李纲坚决不同意,强烈要求抗战到底,宋钦宗情急之下把李纲罢了官,引起了开封军民的愤怒示威,只好重新起用李纲,让他带兵继续与金军抗衡。在开封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金军无力攻破开封,在宋朝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于1126年二月撤兵北归,东京(开封)保卫战在李纲带领下取得了胜利。

  金兵一撤,宋钦宗和投降派大臣们都长舒了一口气,转头就开始排挤、诬陷不听话、不合群的李纲,把他赶出朝廷,担任河东、河北宣抚使,但只是让他挂个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李纲被迫辞职。投降派们得寸进尺,又给李纲扣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把他贬到偏远的南方州县安置。没过多久,金军再次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危难之际又想起李纲,重新起用他,但为时已晚。李纲接到消息时,“靖康之变”已然发生,北宋已经灭亡。

  南宋建立后,在朝野上下享有盛誉的李纲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右相,他初心不改,帮助赵构整顿朝纲,积极备战,一心想收复失地。无奈宋高宗赵构也是个“软骨头”,身边的汪伯彦、黄潜善等大臣一个个畏敌如虎,总想着苟且偷安。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投降气息的朝廷里,李纲无力回天,又不愿随波逐流,为相主政仅仅七十七天就被排挤出朝,所有的整军备战计划全遭废除。

  虽然后来李纲又被重新起用为湖南宣抚使,但他的政治理想与当权者格格不入,不久又被罢免,只能当一个闲官、散官。他曾多次上书历陈抗金大计,但在不思进取、偏安享乐的南宋君臣面前,只能是废纸一张。1140年正月十五,李纲带着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一腔壮志溘然长逝,享年57岁。

  “靖康之变”的发生,以及后来南宋朝廷的苟且偏安,跟宋朝长期以来“重文抑武”的国策有关,“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懂军事的文官节制武将,种种弊端,宋朝军备难以发挥出应有效能,败多胜少;宋朝面对的辽、金、西夏以及后来的蒙古等国,都是冷兵器时代的强者,军力强大,内部比早先的匈奴、突厥等族更加稳定统一,也更加难以对付;宋代皇帝多数比较柔弱,文官集团里的投降派势力又很强大,以上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导致了“靖康之变”的发生和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如此局面,决非李纲一人之力可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