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窦娥冤是真的是一场悲剧吗?真相是什么

  《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问世以来,它在民间取得了重大影响,先后有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过此剧。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窦娥冤》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直到今天,“窦娥”和“雷锋”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含冤受屈的代名词,人产一说自己有冤,往往会说“我就是窦娥啊!”或者说“我比窦娥还冤呐”。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还写了一篇小说《窦女》,寓意即女主人公就是清代的窦娥。

  高利贷商人蔡婆婆去向赛卢医讨债。赛卢医就是“赛扁鹊”之意(因神医扁鹊住在卢地),他虽然名字起得响亮,却是个假高手,看病水平很差,所谓“死的医不活

  ,活的医死了”,蔡婆婆借给他的十两银子(这时本利已经长到二十两了)当然就讨不回来了。不仅如此,蔡婆婆要了几次,居然把这赛卢医要恼了。这次蔡婆婆又来讨债,赛卢医答应得挺好,说“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结果他把蔡婆婆带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拿绳子要勒死他。

  就在紧急关头忽然一对父子冲了过来,大叫“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赛卢医当即被吓跑了。这对父子救下蔡婆婆后,问她家里情况(“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蔡婆婆可觉得自己遇见好人了,于是她就一五一十地对他们说了自己家里的情况。

  谁知那个叫张驴儿的年轻人一听蔡婆婆家里有钱且只剩一个儿媳妇窦娥与她相依为命,乐了。他以救命之恩得回报为由,让蔡婆婆嫁给他老爸,窦娥嫁给他。蔡婆婆当然不干,她表示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多给些钱就是了(“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怎么能就这样让自己家人财两空呢?谁知张驴儿威胁说只要蔡婆婆不肯,就勒死她(“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罢”)。蔡婆婆只好答应下来,带他们回了自己家。

  窦娥在家里一见婆婆回来时直哭,问她怎么回事。得知原委后窦娥先后以“家里不缺钱”“年龄大”“惹人笑话”“对不起前夫”“没精力”等责怪婆婆不该答应招女婿。蔡婆婆却无能为力地劝窦娥一块从了吧。(“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窦娥表示要招你招,自己坚决不招女婿。张驴儿到来后,非要和窦娥立即拜堂成亲,窦娥坚决不从,拉扯中推了他一跤。蔡婆婆表示儿媳妇性格倔,等自己好好劝劝她。张驴儿骂道“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然后他们就在窦娥家里住了下来。

  随后,张驴儿心生一计。他对窦娥说“婆婆想羊肚儿汤吃,快安排将来”,然后他偷地在里面放了毒药(赛卢医被张驴儿以杀蔡婆婆的事威胁后,给了他毒药,赶紧逃亡他乡,这极大地增加了办案难度)让窦娥端给她婆婆吃。谁知蔡婆婆不想吃了,推让给张驴儿老爸吃。老头儿一时嘴馋,吃下去一命呜呼。之后,张驴儿威胁窦娥说,如果不肯嫁给他,就要到官府告窦娥杀了他老爸。窦娥说:“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到了官府,贪官桃杌一看有人告状,就赶紧向他们跪了下来,还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随后,他在张驴儿唆使下对窦娥严刑拷打。窦娥抵死不招,桃杌就命令打蔡婆婆(“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

  ”)窦娥恐怕婆婆受苦,只得认了谋杀罪,被判死刑。去法场的路上,窦娥指天骂地,斥世事的不公。刑场上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冤屈,许下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断头后血全飞到旗杆的白练之上)、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这三桩誓愿尽皆实现。

  三年后,“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窦天章到淮南反贪,见楚州三年大旱,就查看卷宗,审囚刷卷。等看到窦娥的卷宗“犯人窦娥,将毒药致死公公”,觉得十恶不赦,此案无冤。谁知灯光忽明忽暗,定睛一看眼前出现的又是刚才已经“压在底下”窦娥的卷宗。如此这般,三番五次重复出现。窦天章忽觉灯影有鬼,大怒,叫道:“呸!我说有鬼!兀那鬼魂:老夫是朝廷钦差,带牌走马肃政廉访使。你向前来,一剑挥之两段。”

  窦娥上前认父,给窦天章施礼:“受你孩儿窦娥拜”。原来十六年前穷书生窦天章上京赶考,病倒在客栈里,欠下蔡婆婆高利贷,被迫将自幼相依为命的孤女端云抵给蔡婆婆作童养媳。之后窦天章到京城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加封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可是蔡婆婆怕窦天章来寻女儿,就给她改名窦娥,并搬了家。故此窦天章一直未寻着她。

  父女相认之后,事情就好办了。窦天章出面提点犯人,将张驴儿等人尽皆押到,赛卢医指证是张驴儿买的毒药。于是窦天章给窦娥平反昭雪,将张驴儿处死(“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把胡乱判案,此时已升任州守的桃杌并,杖一百,永不叙用;将赛卢医图财害命、配制毒药的赛卢医发配充军;将蔡婆婆收养。窦天章表示要“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岂可便推诿道天灾代有,竟不想人之意感应通天。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全剧终。

  二《窦娥冤》为何经典?

  《窦娥冤》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名作?它到底好在哪里?窃心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上切合老百姓心中朴素的善恶观。

  戏曲主要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元代统治者鄙视文人,科举荒废多年。文人失去了考功名的途径,只得混迹梨园,写戏文为生。所以戏文好不好,受欢迎度怎样,直接关系着作者的饭碗及饥饿肚。那么,写戏曲就得满足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思想上获得百姓的共鸣。

  窦娥的出现,切合老百姓心中朴素的善恶观。老百姓喜欢看家庭伦理剧,这一点至今不衰。窦娥作为一个孝顺媳妇,严守三从四德,为婆婆免刑,不异牺牲自我;上刑场路上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伤心;鬼魂找父亲申冤,还不忘记让父亲照顾年老的婆婆。这样一个善良的媳妇,很符合老百姓对于主人公道德上的审美期待。

  特别是窦娥的人生太惨了,她对父亲说“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你将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至十七岁与夫配合。才得两年,不幸儿夫亡化,和俺婆婆守寡。”但是这样悲惨的状况之下,还这么有孝心,这样的主人公便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同情心。

  第二,情感上发泄了老百姓心中对社会人生的不满。

  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生活往往很惨,小农经济的孤寒使他们很容易陷入破产的境地。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往往将依托投射在这样几种人身上:清官、大侠、神仙、英雄、僧道等。但是,现实中,这些很难满足老百姓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于是他们的心中往往会诞生许多对社会人生产生不满与怀疑。窦娥在剧中指天斥地,对于天地的怀疑造成善恶不分、贤愚倒置现象的申斥很容易获得老百姓心中的共鸣,唱出了元代民族、阶级矛盾多重压迫下老百姓的心声。因此,这个忧伤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第三,审美上满足了老百姓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从审美上看,这部戏曲满足了老百姓多元化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其中的“三桩誓愿”及窦娥鬼魂出现场景的描写,匪夷所思,扣人心弦,充分显示了戏曲浪漫主义的想象,读来非常生动。情节上一波三折,读起来颇有吸引力。

  三《窦娥冤》中的遗憾

  最后,我们要指出的是《窦娥冤》中也存在着一些遗憾。这很多是由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如:

  第一,窦娥脑子比较笨。

  窦娥在剧中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首先,对张驴儿警惕性很差。窦娥评价张驴儿父子是“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她对张驴儿非常痛恨,上来就推他一跤,却无力阻止他住在自己家。之后,张驴儿让他做汤就做汤,让他给婆婆送汤就送汤,简直就成了砧板上的肉,如此行事,怎能不落入对方圈套?

  其次,对官府盲目的信任。窦娥对官府不了解,仅凭感情用事,觉得官府会还自己公道,自然就吃了不知己,不知彼的亏。

  最后,审案中的做法极端错误。为了婆婆免刑居然认罪,不仅带来了自己身死,婆婆受罪,坏人逍遥,更是给楚州百姓带来三年旱灾之苦。后来窦娥对此事也很后悔。她说“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

  第二,窦娥思想比较旧。

  窦娥在剧中思想很守旧,严守“三从四德”,极力反对婆婆和自己改嫁或招赘。殊不知,他婆婆一个老太太在外放高利贷养家的难处。其实,如果一个人笨,能嫁一个聪明的老公也能避害免祸。可是严守封建教条的她在自己没有生出男孩的情况下,不再婚,也不从事社交活动,就将自己处于一个极端无助的状态之下,难以承受社会的风雨、地痞的袭击。

  其实封建社会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很守旧的,像小说《三言二拍》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受时代局限,仍承认不再婚的女性道德高尚,却非常反对女子守寡,说“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孤孀不是好守的。……倒不如明明改个丈夫,虽做不得上等之人,还不失为中等,不到得后来出丑。正是: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所以,这方面窦娥的悲剧,确实跟她思想守旧有关,或许这主要应该怪其父亲窦天章的封建教育。

  将窦娥当作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观点是偏颇的,可以说,她既是一个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第三,窦娥冤屈很难平。

  戏曲中可以看到,此案平反之难:即使是窦天章作为清官代表出现,最初也认为此案无冤,何况不一定有清官;即使窦娥鬼魂出现,窦天章最初也不相信她的话,何况鬼魂不一定出现;即使窦天章是窦娥父亲,平反案件也很棘手,何况生活中含冤者父亲出现的比率并不大;即使张驴儿未死被捕,一句“若是小人合的毒药,不药别人,倒药死自家老子?”,问得窦天章只得表示“我那屈死的儿口乐,这一节是紧要公案,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你如今冤魂却在那里?”,何况万一张驴儿提前死亡或窦娥鬼魂不能现身,这案怎样平反;即使窦娥鬼魂出现,张驴儿仍不认账,坚持“必有个卖药的医铺,若寻得这卖药的人来和小人折对,死也无词”,何况逃亡外地的赛卢医不

  一定抓到!

  当然这一切要实现也很容易,作者大笔一挥,种种不可能变都成为了可能,三桩誓愿实现了,窦娥的鬼魂也出现了,审案的恰好是窦娥父亲,断案时赛卢医就手到擒来,这一切实现之后,自然冤屈可平,正义得申,清官得显,老百姓气也顺了。但是,细思恐极,会让人觉得这冤屈更深!形象及事例更为经典深刻,从而在历史上成为不朽的丰碑,作为经典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