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都有谁?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

  中国历史上,春秋三杰,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而战国三杰,则指商鞅、肥义、屈原。这六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共同特点都是忠臣,能力非凡,故流芳百世。

  我们先谈谈“春秋三杰”,大家不太陌生。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寒食节”,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伍子胥再度劝谏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后夫差听信谗言,令其自杀。后世有人如此评价:“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称霸,公元前645年病逝。

  历时如此评价三人:介子推忠于主,伍子胥爱于君,管仲则忠君又爱国。

  下面再谈谈“战国三杰”,其中一人鲜为人知。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处以车裂后示众。商鞅死后秦国依然尊崇“商君之法”,因此被后世不少改革家所推崇。

  肥义:(?~前295),邯郸人。思想开明豁达,任赵相,极力劝说赵武灵王推行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此后又精心辅佐幼主赵何。在赵国存亡之际,他毅然选择,放弃忠君,选择爱国,沙丘宫变时,本应废掉赵惠文王。最后为了长治久安,毅然选择赴死救国,用自己的性命,保护赵惠文王,从而导致赵武灵王饿死。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他竭心尽力的劝谏楚王,变法图强,后秦军攻克楚国都城,投江自杀。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历史评价:商鞅忠君无二心,肥义爱国无二志。屈原忠君爱国,既无二心更无二志。同时也被后世之人所推崇。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三杰”和“战国三杰”曾经被广为传颂。然而,相比其他五人,肥义却逐渐名气不显,可能和他不恪守忠君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