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他到底为何而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其实关于方孝孺之死,相信很多人多少都一点,毕竟给了他死刑的是明朝比较有争议的皇帝朱棣,而且方孝孺还是传说中的,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听说他死之前大义凛然,完全不畏惧,所以也有很多人钦佩他的气节。
这件事呢,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过从能力来看,确实是朱棣更强,朱棣有实力,也有野心,何况他还是朱元璋的儿子,怎么说皇位也该轮到自己来做吧,结果就是他自个举兵上位了,发动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左右,结果就是朱棣如愿所偿,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当上皇帝后,对内改革,经营到位,对外加强巩固,收复安南,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在他这个时期发生的。
可以说,朱棣确实是位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永乐盛世广为称赞。不过他当皇帝的这个手段一直受人诟病,有人喜欢他,觉得他就是有当皇帝的实力,也做得不错;也有人diss他,指责他这时篡位,大逆不道,说起来就得‘呸’一句。
这其中,就包括方孝孺。方孝孺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当官了,到朱允炆即位后,他还是继续在朝廷做官,官做得也挺大,是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喜欢向他讨教,这君臣两人的关系可以说,还是很不错的。
到后来朱棣明确起兵造反,朝廷决定讨伐时的诏令、檄文也都是方孝孺写的。
这四年里,朱棣算是从分见证了方孝孺的文笔了,等到这场战乱结束,朱允炆下落成谜,方孝孺也被打入大牢,朱棣拿稳了这天下,但古代历来讲究名正言顺,究竟规矩仪式。
朱棣想要坐得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为此他不惜改称马皇后为自己的生母,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个极有分量的继位诏书。
放眼整个朝廷,方孝孺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又才气,有德行,有名声,还是前任皇帝朱允炆的人生导师,最关键的是文笔还不错,毕竟朱棣可是亲身领教过的。
朱棣虽然有铁血手腕,但也挺想招揽人才的,他原想的是只要方孝孺好好给他写一封诏书,自己或许可以不计前嫌,留他一命。
然而,方孝孺拒绝了,任朱棣如何威逼利诱,方孝孺宁死不从。据说朱棣被方孝孺气得不行,还叫人把他的嘴豁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并扬言灭他十族,但方孝孺始终不肯屈服!真不知他是有气节还是愚忠。
方孝孺始终认定,朱允炆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不是朱棣。但问题是朱棣和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这天下不管是落入哪一个人之手,它都是老朱家的,方孝孺又何必如此死心眼地认定朱允炆呢?
他到底是忠于朱允炆,还是忠于朱家,还是忠于天下?忠于朱允炆的话,可能是有他的私人情感在,死也可以,但死得这么惨烈实在有点不该;忠于朱家,也不至于这么抵抗另一姓朱的吧,要是忠于天下,就更不应该接受这样的死法了。
不管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于大明臣民究竟有何不同呢?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更换的一天,国家政权的交接,说到底还是老朱家的“家务事”,一代代的“孝孺”为帝王的“家事”操心,豁出性命,甚至还连带着那十族八百多人的命,实在是不该。
方孝孺死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尽忠”思想,其实是很有儒家道义的,这种方孝孺式的牺牲“教义”,说的好听点为忠义慷慨赴死,说实在的,是愚忠、愚用,有时候读书人的坚守就是固执,就是教条化下的牺牲品。
方孝孺或许可以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信念忠义去死,但因此拖累如此多的亲朋好友,哪些人才是死得太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