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解密:小矮人墓群百年未解之谜

  导读:引起全国轰动的泉州东海蟳埔“小矮人墓群”,经过三次挖掘发现,里面埋葬有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骨骸,但初步判断不是小矮人的。这些骨骸标本,目前正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作科学鉴定,月底就能揭晓谜底。下就和趣闻解密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记者昨日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获悉,“小矮人墓群”传说,以及挖掘到的相关实物,接下来将以专题展览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有关蟳埔“小矮人墓群”的传说,经本报率先独家报道,引起了泉州相关部门、专家的密切关注和实地考察研究,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知名媒体蜂拥而至。

  是不是小矮人墓?“皇金”里没有发现既是成年人体量又比较小的类似小矮人的骨骸,基本上可以排除小矮人的传说。传说中的丰泽区东海蟳埔海边小矮人墓群里,究竟埋葬的是什么呢?近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经过三次调查挖掘工作,取回了二三十个原封不动的“皇金”样本。

  “前面两次挖掘出来的‘皇金’都有经过迁移,最后一次挖掘是在蟳埔社区居民黄美的院子里,糖水灰的墓包和‘皇金’是连在一块的,没有动过。”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带回的“皇金”里,有大中小不同规格,大的直径有三四十厘米,高三四十厘米;中等的直径约25厘米,高30厘米左右;小的像笔筒,直径10厘米,高15厘米左右。

  “皇金”里有成人也有小孩的牙齿和骨骸,但是都是碎片,没有完整的标本。其他的还包括鼠类的、爬行类以及疑似猴子、小猫、小狗的动物骨骸,但还没有发现既是成年人体量又比较小的类似小矮人的骨骸。

  丁毓玲表示,根据经验判断,基本上可以排除小矮人的传说,但是事实的真相,还有待准确的科学鉴定。据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霖已经带回了三个“皇金”罐里的标本,接下来,夏霖将对这些骨骸标本进行动物比对等科学鉴定,月底将得出结论。

  海边墓群如何形成?

  可能与泉州海边“埋葬好兄弟”、“拾骨”风俗有关。为何蟳埔海边有这么大规模的墓群出现,里面既有人类的骨骸,也有疑似小动物的骨骸呢?丁毓玲认为这个现象可能跟“埋葬好兄弟”(阴公)信俗以及民间“拾骨”的风俗有关。“泉州的惠安、泉港等沿海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埋葬好兄弟的习俗。”

  丁毓玲说,海边人称海上的飘尸为“好兄弟”,也称阴公,渔民在海上捕捞,遇到浮尸,都要及时打捞放在海边,不能入乡,没主人的尸骸,村民会出资为其安葬,比如蟳埔海边的“阴公宫”,还有“万福宫”、“万寿宫”等就是专门祭拜这些“好兄弟”的场所。

  “埋葬好兄弟的习俗应该是出于人道主义,对海上遇难的渔民的一种感同身受,渔民们在海上捕捞回来的尸骨可能包括人类的,也可能包括其他小动物。”丁毓玲猜测,墓群里的动物骨骸可能是因此而来。

  另外,闽南民间有“拾骨”的风俗,人逝世后,三五年或更久的时间,亲人们会把逝去的人的骨骸重新收拾到“皇金”里,进行二次葬。这可以解释蟳埔海边墓群里的“皇金”为什么可以挖出人类的骨骸。

  墓群是何时形成的?

  根据口述和实物证据,初步判断这些墓群可能是清朝葬下的。“根据当地居民口述,在传说中的小矮人墓群中,曾经挖出铜钱,至今还保留4个,其中一个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三个是清光绪年间的,但是工作人员此次没有挖到。此外,因为此次挖掘出来的糖水灰墓包和“皇金”的使用时间大概在清末民国初期,因为口述和实物证据有一定的吻合性,可以初步判断这些墓群可能是清朝葬下的,不过这也只是二次葬的时间,一次葬的时间就无从考究了。

  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将对“小矮人传说”进行口述历史方面的记录工作,另外也会针对相关的“埋葬好兄弟”和“拾骨”风俗进行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印证。针对此次“小矮人传说”的挖掘工作,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在相关标本的科学鉴定后,筹备一次“小矮人传说”专题展览,届时人们可以看到历次挖掘的“糖水灰墓包”“皇金”,以及其中的骨骸等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