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顾茅庐的刘备呢?
我们知道,在整个三国时期,能够笑傲天下的人物没几个,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有大才这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隆中茅庐中对于时局的分析和未来规划的展望,还包括对蜀国的治理,以及南征北伐的将帅才能。
那么,拥有卧龙称号,一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早早出山,而是要死等一个三顾茅庐的刘备呢,是传说中的那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还是另有隐情?
首先要分析这个问题,要看看诸葛亮出山的先决条件。判断诸葛亮能否出山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无非是两点,一个是是否有才,一个是是否有势。毫无疑问诸葛亮有才,那么“势”呢?
这个“势”并不单单指势力,还指有没有受到察举。因为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就是察举制,要当官必须要受到地方长官的推荐给和考核,比方说举孝廉,举茂才等。
当然汉末三国也有很多人没有经过察举而任职的,诸葛亮在史料里也是没有察举的记载。那么有没有势力向诸葛亮伸出橄榄枝呢?我们先看看诸葛亮的关系网。
从诸葛亮的关系网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是襄阳大族蔡讽的女婿,荆州牧刘表也是蔡讽的女婿,蔡瑁是蔡讽的儿子。也就是说,诸葛亮通过妻子可以和荆州贵族搭上关系。
这可能就是诸葛亮娶了黄承彦女儿(丑女)黄氏的原因之一。既然诸葛亮有很好的势力,而且和他还有亲戚关系,荆州刘表一定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出山为刘表做事呢?
原因很简单,刘表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很早的时候刘表就占据了荆州,还杀了孙坚,然而刘表为人多疑,喜空谈,并没有什么统一天下的志向,后来更宠溺后妻蔡氏,使蔡瑁专权。
在和颍川石广元、徐庶、孟公威游学事时,这三个人都是忙于把文章精熟,而诸葛亮则只观看大略。诸葛亮和这三个人说,你们当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诸葛亮则笑而不语。
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是干大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这两个人可都是“搅得四方云雨动,一力助主成霸王”的安天下的风云人物。
很明显,诸葛亮的志向非小志,而是安天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刘表自然和诸葛亮自然和刘表尿不到一个壶里。那么,江南的孙权,北方的曹操呢,诸葛亮为什么也不去投奔他们,而是死等刘备呢?
其实也很简单,管仲是在齐国没落的时候,发动改革,一举使齐国成为尊王攘夷的春秋第一霸主;乐毅是在燕国没落的时候,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连克齐国70余城;诸葛亮也想做安天下的人物。
曹操此时已基本统一了北方,而且麾下人才济济,就算诸葛亮到了那里,也很难有展现全部身手的时刻,而偏安江东的孙权,内有张昭,外有周瑜,已开发并站稳了江东,在那里的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
在孙权、曹操那里诸葛亮都难以施展抱负,就只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刘备了。刘备是个英雄,而且是个落难的英雄,他需要发展,诸葛亮是个智者,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出来。
所以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就算刘备不三顾茅庐,恐怕诸葛亮也要主动投奔了,因为刘备才是他安天下施展抱负的唯一选择。那刘备在荆州呆了6年,为什么诸葛亮一直不去投奔呢?
萝卜有两个猜测,一,刘备刚到荆州时,诸葛亮才20岁,未达“学有所成”的安天下的标准,刘备去请时觉得差不多了。二,可能诸葛亮主动找过刘备,没有引起刘备的注意,诸葛亮就走了,等刘备觉得诸葛亮重要的时候,才去三顾茅庐。
在《九州春秋》就记载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当然真实性存疑,但也是一种可能。至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一说法,根本就是偶然事件,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