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取经师徒怎么撕得不难看,唐僧不曾驱逐猪八戒

  孔子七十二徒,彼此间的言行,可能是最早的师生关系描述,既有“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和融,也有“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训诫,都算是关系模式的范本。师与徒,虽然不在“五伦”当中,但因了“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又因了“亦师亦友”的交往实践,故大致可类“父子”,而稍及“朋友”之伦。儒家给这两伦定出的基本准则是“父子有亲”、“朋友信”,父子一伦,首先强调的是“亲”。

  儒家社会的行为规范中,讲究名实相符的阶层、界线的划分与规定,讲究“不逾矩”。一般朋友,与“通家之好”的朋友,就完全不同。和一位朋友相契投缘,人品、家世都了解了,以至带上门见父母,且“出妻、子相见”,就是通家之好,与一般朋友就不一样了。小则通姻亲,大则济危扶颠。若友人身后贫弱,还得治其丧,经济其家。故亲密二字,不可随便担当。

  师徒如父子,亲密是首要条件。由于亲密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道义,故师徒之间彼此相择,就不得不慎重。学生选择老师,多是对其学问、道德文章的向往、尊重,而老师选择学生,似乎就更看重学生求学的诚意、意志,及人格品行等,才与学倒是第二要紧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就是学生的这种诚意与尊师之道。

  儒家人伦为各种关系描画了理想形态,但世事难料,人心难测,简单的准则下,各色的人生,如何避免冲突,起冲突了如何解决?儒家的一贯态度,“形而上学”、“君子不器”,没有答案,只能遵照基本原则去揣摩和实践。我们也只能从文字留下的一些事例中,总结一下这种古典伦理关系的审美守则。借用一下网络语言,也可叫“如何撕得不难看”。

  正史中的师生关系,往往都是正统、典范的类型。而冲突之类,则要于文集、笔记、小说中多留意了。人们一般会先设为人师者,无论是学问、人品,还是胸怀、气度,以及人情练达、处事得当,总要高学生一个道行。所以,看笔记小说里记载的师徒关系,往往就是:“各种蠢笨顽劣,总能遇上一种慈悲为怀。”

  遇到蠢笨的学生怎么办?骆玉明先生有篇妙文叫《猪八戒买棺材》,说《西游记》中,意志不坚定的猪八戒,一遇师父被妖精抓走,就提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口棺材送终。”这类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学术能力一般,判断又往往失误,以致举动乖谬,贻笑大方。但唐僧曾经怒逐孙悟空,却不曾动念逐猪八戒。要之,猪八戒买棺材虽然蠢笨乖谬,却是念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义,要为师父善后,孝心可嘉。以父子之伦的要义看,实是合乎规矩,所以唐僧都是骂骂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