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阿斗”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吗?还是有其他隐情?

  刘禅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刘禅继承事业成为了蜀国的皇帝。刘禅刚刚登上王位的时候,有诸葛亮等人的尽心辅佐,在诸葛亮等人相继辞世后,蜀国也渐趋衰落。后来,魏军攻入蜀国,刘禅很快选择了投降,被俘虏到洛阳,沉迷于声乐,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谈。

  刘禅留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能力,又没心没肺的昏君,甚至还有人称他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要知道,刘禅在位41年,可以算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了;况且诸葛亮死后,刘禅仍坚守宝座长达29年,如果刘禅真的是位庸人,又怎么可能将蜀国维持这么久呢?

  探寻刘禅年轻时的经历其实就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在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曾说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诸葛亮曾向一位“射君”赞叹过刘禅的聪颖,要知道诸葛亮绝不是阿谀奉承之人,不会随意妄评的。在诸葛亮本人的《与杜微书》中也出现过“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称赞之语。

  看来,在丞相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庸辈。后来刘禅登上王位,虽然先后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辅佐,但他本人的能力也在《三国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诸葛亮一意孤行坚持北伐的时候,刘禅适时规劝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在诸葛亮坚持北伐,并且战事已经议定的情况下,刘禅也没有做过多阻拦,这样的做法保持住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应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后来诸葛亮病逝,刘禅也迅速废除了丞相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二,这种明智之举又岂是庸人所能做到的?

  至于魏军攻城,刘禅选择投降,虽然背上了叛国的骂名,但他却保住了蜀国百姓的性命,使他们免于战争的折磨;后来在洛阳“乐不思蜀”,不也使司马昭打消了杀害刘禅和他的众多家属的念头吗?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隐藏在其中的,才是刘禅真正的爱蜀之心。如此说来,“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他真的太不妥当了。

  刘禅继位初期,按照刘备遗命,将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但在诸葛亮等

  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朝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