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晋阳起兵的真相是什么?李渊真的是被逼造反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晋阳起兵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征伐高丽,开凿大运河,这些大动作都是吞金兽,所以很快,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后导致天下大乱。

  一开始烽烟四起之时,全国的义军队伍多如牛毛,但形成规模,具有相当实力的,主要有以下三支起义军队伍,他们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晋阳(今太原)留守的。他的任务是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成掎角之势,共同防御北方的突厥。

  但是李渊身在太原,心怀天下。他看到目前这种纷乱的形势,以他的人生阅历,他知道,天要变了,自己还是做好各种应变准备为好。

  于是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尽力收罗各类有用之人,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

  投奔而来的人才很多,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给李渊出谋划策。

  这时期结交的人当中,有两个人对他们李氏集团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

  这两个人后来走的路也不一样。裴寂日后,成了李渊的心腹;刘文静则成了李世民的亲随。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李渊决定起义,他在晋阳建大将军府,自封为大将军。

  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

  还有其他人,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总之,都有封赏。

  然后下令开仓放粮、补充军队,并下令兵发长安。

  要说起来,李渊够幸运的了。当时的天下大乱,各路反王都拥有相当大的实力,但只有李渊带兵,用了刚刚五个月的时间,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就率军攻陷了长安。

  当时隋炀帝并不在长安,他人还在扬州潇洒呢。

  李渊攻下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

  此时天下已乱,也引起了众叛亲离,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天下真正的变成无主世界了。

  隋恭帝是个年幼的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爷爷隋炀帝都性命不保了,他还能坐稳皇帝?刚在龙椅上坐了半年,很明智的于第二年的五月份,禅位于李渊。

  这时候的李渊也不客气了,马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一份功臣名单,记录了最初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

  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显然,以上这些人都是当时晋阳起兵的功臣。

  按这个名单排序,晋阳起兵的主要功臣,应该依次为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了。

  史书上也是这么记载的,由刘文静出主意,李世民和刘文静俩人,做了裴寂的工作,让他给李渊下套,最后逼迫李渊起兵造反。

  但我们细抠史书,功臣第一个记载的是“秦王某”,省掉了李世民的名讳,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个史书,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又修改的。

  既然不是李渊当皇帝时的原始记载,那么我们就怀疑,历史是否被篡改了?

  由于史传李世民“问过”修史的情况,所以就让人产生了怀疑,这里头有没有特意拔高李世民,为李世民的“合理”继位进行修饰的成分呢?

  是不是有意打压李渊的作用,从而在法理上来说明,李渊的这个皇帝,原本就是李世民“抬上龙椅”的呢?怀着这个疑问,我们再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这么一探究,真相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李渊作为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实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

  “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旧唐书》)

  这段记载说明,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字文士及在涿郡

  曾经密谋过。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字文士及降唐。但因其兄宇文化及之故,大家都持怀疑态度,此时李渊给大家宽心丸:

  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字文士及传》

  也就是说,李渊再一次证实,在公元612-613年时,他和宇文士及就谈论过天下大事,并且“尝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字文士及传》)

  那时的李世民有多大?不过就是个14、5岁的小孩子而已。

  所以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子的。

  615

  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走马上任后,跟随他的副使夏侯端,那时候就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旧唐书·夏侯端传》)。

  也就是说,他认可了夏侯端的说法,但是并没有付诸行动。

  没见行动是没见行动,但此时他教诲李世民道:

  “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大唐创业起居注》)

  古时候的陶唐氏帝尧的封国‘唐’这个地方是我的封地,因此太原是我们真正的祖籍。现在我来到这里,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如果上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却不及时抓住,那么大祸就会临头降到我们身上的。

  这无异于说杨隋的天下已送他的手里,若不取之,简直要引起天怒人怨,遭受惩罚。其审时度势之明晰,夺取天下之决心举事成功之自信,何等坚定而又明白!

  但是,眼前的形势和任务是需要清醒认识的,那就是要和突厥,破历山飞,其中以后者为当务之急。

  这表明李渊的政治野心非常明显,他早就有并吞天下之心,但因他是一个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行为方式总是谋定而后动的。

  但大家看史书,对李渊总是摆脱不了这种印象:没有多大能耐,做事瞻前顾后,有时候还很优柔寡。

  其实这都是李世民当政以后,开始淡化李渊,有意进行的打压所导致的结果。

  李渊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个孔武有力之人。从他娶亲的神勇表现上,就能看出端倪。

  窦毅在北周是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他觉得自己的女儿窦猗房不是等闲之辈,在选佳婿时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

  当时前来应聘的人很多,前边有几十人都没有射中,到李渊这儿两箭都射中了。窦毅欢喜不已,便让女儿嫁给了李渊。

  这里说明,李渊在年轻的时候,武功不错,箭术精准。

  其实后来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高超箭术,都是李渊手把手交出来的。这么一个武功高强之人,遇事怎么会优柔寡断,缩手缩脚呢?

  从他的性格特征来说,也反证了李渊不是甘居人下之人。

  但是为何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才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这说明李渊是胸有城府,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出手。

  当李世民把事情说破后,被李渊绑了,等待发落。此时在众人的力劝下才放掉李世民。

  其实这更说明李渊有心机,因为他虽有青云之志,但是响应者有多少,他的心里还没有谱,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造反决心。

  因为这不是小事,那是要搭上身家性命的,所以不到关键时刻他不会过早的表露态度的。

  一看大家都做好了把性命置之度外的准备,李渊拉起杆子造反起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出来了。

  李渊其实早有成事的打算,但他摸不准当时每个人的想法,不敢贸然行事。李世民年轻,有年轻人的冲劲,他上蹿下跳的撺掇此事,把李渊隐秘的盖子一下子给揭开了。

  于是就有了李渊的实际行动。

  所以说,晋阳起兵,根子还在李渊这里,他才是真正的背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