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集战国道家文化气息大成
在群雄继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思想和文化得到了大解放。齐国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齐威王、宣王之时,曾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招集天下奇人异士,著书立说,游说讲学,其中黄老道家为其主体。宽容的学术政策和良好的学术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黄老道家人才。从而形成了兼收并蓄集大成的战国文化。同时,军事和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题,倍受人们的关注。虽然兵学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主干部分,但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兵家从产生之时,就不是完全独立的学派,而与道家有密切的联系。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乍看上去,仿佛与兵学并无关系,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虽然道家提出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然而老子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里老子又对善战者提出要求。《老子》中还载有:“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可见,道家并不是绝对反对战争的,而是对战争持一种“后发制人”的态度。道家非常看重“道”,即希望可以按照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道”对于中国兵学影响十分深远。《孙膑兵法》强调作为“王者之将”必须具备“知道”的能力,所谓“知道”,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非常看重战争法则。道家的思想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孙膑兵法》诸篇中继承了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积疏》篇中主要涉及的是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事物的关系,《奇正》篇则主要论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对这些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的事物进行集中描述,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两者之间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等等,这些都是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