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多位皇帝。在封建时代,这些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然而综观中国历史,由于封建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占据了多数的比例。那些杰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终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简直是凤毛麟角。相比较而言,中国有7名比较有政绩的皇帝或者是君王。夏禹,他领导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国家;秦始皇,第一个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帝国;汉高祖刘邦,他与项羽决战,取得了胜利;唐太宗李世民,实行贞观之治,推动历史大进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政权,恢复汉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烨,统一全国,确定了现代中国的大致版图。然而,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而疏于制止,即使这几位明君,也并不是完美无瑕。有时候,他们也像猛虎一样,杀人如麻。
唐太宗杀兄逼父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这是王夫之对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评价,与我们正史上的评价出入很大。正史是这样记载的: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过,太原起事前,只有李世民参与策划,而起事之后,讨平群雄的战争中,李世民立功最大。他战必胜,攻必克,而且气度非凡,胸怀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于是引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因是嫡长子,被李渊立为皇太子,但他的功业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东宫卫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渊出临智宫之机,密谋政变,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不密,政变未遂,反遭父亲的痛斥。李建成又与弟弟李元吉勾结起来,串通李渊宠妃尹德、张婕妤,污蔑李世民谋反,请求将之处死。李渊不肯。这时,突厥万骑来攻,李建成建议派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出征,借以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并摆宴昆明池,谋在宴会上将李世民拉至幕后杀之,然后宣称暴死。但密谋外泄,李世民身边的人纷纷劝他先发制人。李世民长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明明知道祸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来再做处置,不也可以吗?”尉迟敬德劝道:“死里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拥戴大王,这也是天意。祸机一触即发,大王还犹豫不决,安然无忧。大王纵然不怕死,宗庙社稷该怎么办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愿逃身草泽,不愿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长孙无忌也劝说:“不从敬德言,事情非败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为大王所用,无忌也当随而去,不能再与大王共事了。”李世民还在犹豫。敬德进一步苦劝,说:“大王今天处事疑虑重重,非智者所为;临难犹豫不决,非勇者之举。况且大王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已经聚集在宫内,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岂能就此罢休!”李世民见众义愤填膺,士气高昂,这才决定起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事先部署,密令敬德、长孙无忌等率兵伏于玄武门内,乘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此地,将之捕杀。当天早上,兄弟二人行至临湖殿,觉得情况异常,掉转马头,东归宫府,李世民从后面唤住,李元吉回头张弓即射,连发三箭,因拉弓未满,箭达不到射程。这时,李世民已将李建成射杀,敬德率数十骑赶来,又将李元吉射坠马下。这时,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惊,逃到林中,树枝将他绊落,李元吉赶到,欲将加害,幸好敬德跃马而至,将李元吉射杀。李世民派敬德入宫宿卫,皇帝李渊惊问:“今日何人作乱?卿来此为何?”敬德答道:“秦王(李世民)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吓动陛下,派臣来护驾。”李渊对身边的大臣悲戚地说:“没想到今天竟发生了这样的事,如何是好?”大臣们说:“建成、元吉嫉秦王功高望众,共为奸谋,今被讨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可封他为太子,委以国事就是了。”李渊于是命尉迟敬德出宫宣读皇帝敕书,玄武门之变暂告段落。
历来史书都把李建成描绘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之徒,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形成强烈反差。然而透过历史的黑幕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是“建成纳计,乃克长安”。李建成还有奸淫父姬的罪名,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条史载记录很有可能是李世民麾下史官所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这样评价“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总之,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
反观李世民其人,正史记载他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才起兵事变,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俨然内圣外王。那么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载,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在被动忍让当中呢?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看,《资治通鉴》写:“……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这一段便大有疑点,其实李渊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更为可疑。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杀兄逼父的事实。后来在对待高丽问题上,唐太宗也犯过错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丽欺新罗为由,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遇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朱元璋屠戮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明君还是个前所未见的暴君?很难一概而论。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和长兄,无奈到皇觉寺当了小和尚。
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1351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回到家乡,投奔参加了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不久,又成为郭子兴的亲信,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朱元璋以战功先任镇抚,后升总管之职,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他采纳了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一步步统一了全国。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
明王朝建立之后,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元朝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朱元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最终巩固了明王朝。
然而,朱元璋广为人知、也最为史家诟病的,就是大肆屠戮建国功臣。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夙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牵连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历史上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称为“胡蓝之狱”。有些开国功臣,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曾被朱元璋赞为“勋臣第一”的儿女亲家李善长,都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或杀掉、或赐死。右丞相徐达,是跟从朱元璋起兵的同乡,几十年来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一直是明军的统帅,被公认为功臣之首。徐达对朱元璋忠顺恭谨,朱元璋找不出他的过失,竟乘徐达身患背疽忌吃鹅肉的时候,赐他熟鹅,徐达流涕而食,不日即死。
通过“胡蓝之狱”,株连蔓引,朱元璋几乎把开国功臣杀个净光,他丧心病狂地屠戮,搞得人人自危,以至于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总要先和妻儿扶别,交代后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标,看到功臣们的悲惨下场。心中不忍,就劝谏明太祖说:“陛下杀人太滥,恐伤和气。”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丢在地上,让太子拿起来,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们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
不可否认。明太祖朱元璋对推翻元朝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位后又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业绩十分显著。但是,为了保住朱姓的“家天下”,冤杀许多开国功臣,株连众多无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恶名。
康熙大兴文字狱
康熙名玄烨,顺治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然而康熙实施的文字狱政策,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是他执政生涯的一大败笔。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频繁,株连之广泛,处罚之残酷,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康熙除了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之外,在文化上也进行极权统治,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和打击,以达到消灭异端、钳制思想的目的。
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狱首先发生在康熙一朝,共有两起:一起是“明史”案。明末浙江乌程人朱国桢著有《明史》一书,其中部分已刊行,另有部分手稿尚未刊行。清军入关后,朱家败落,将未刊行的手稿卖给浙江归安的富户庄。庄请人补写了崇祯朝的史事,充作自己的著作刊行。书中对史实直录不讳,使用明朝年号,并有指斥清朝的词句。1663年(康熙二年)归安知县吴之荣被罢官,为求复职,于是告发了庄。庄向浙江巡抚朱昌祚和督学胡尚衡“纳重赂以免”,并删去书中指斥清朝的词句,重新刻版刊行。吴之荣仍不罢休,购得该书的初刻本,再次告发。康熙派刑部侍郎查办,结果株连一大批人,酿成大狱。当时庄已死,被挖开坟墓,劈棺戮尸,其弟庄钺也被处死。原礼部侍郎李令晰为该书作序,连同4个儿子一并处死。湖州太守谭希闵刚上任半个月,与推官李焕皆以“隐匿罪”被处绞刑。南浔大富翁朱明与吴之荣有私仇,吴嫁祸于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指的是朱明,朱及其5个儿子皆被处死。归安茅元锡与吴之镛、之铭兄弟曾经参与该书的参校工作,也都被处死。因此狱牵连先后被杀者共七十余人,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另一起是《南山集》案。方孝标曾到云南在吴三桂手下为官,后来及早投降清朝免死,著有《滇黔纪闻》等书。戴名世见其书,在所著《南山集》中加以引用,被康熙认为有“大逆”语。其实二人著作并无什么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书说到南明永历政权未可称为伪朝,戴书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结果此狱也波及数百人,戴名世被斩首,方孝标已死被戮尸,两家男子16岁以上者均被杀,女眷等则被没收为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军黑龙江。
康熙实施文字狱为的是维护满族的统治。但从发展来看,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不会长久发展的。清朝最终没落,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与英明的康熙皇帝的这一糊涂政策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