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司马懿最后胜利,为何评价上比曹操差了那么多?

  曹操和司马懿区别可大了,曹操是生逢乱世,大丈夫当建不世之功,司马懿是啥?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曹魏完全没有像汉朝那样走到无以为继内外皆崩坏的地步,当时北方已经基本稳定了,以当时的形式和曹魏的国力,用不着他司马懿,魏国统一天下都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所做的只是投机取巧的夺权,为了自己夺得权利而放弃底线,背信弃义,无视道德,两面三刀,进行血腥的杀戮。他和曹操一样狠,但曹操不管奸与不奸,都还是当得起一个雄字。司马懿,你要说他是政治家吧,我也不能反驳,但他更准确来说不过是个阴谋家,曹操抛开文学造诣不谈,格局就比他开阔,拿他和曹操相提并论还真是太瞧得起他了。

  名分上来讲,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只能算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毕竟刘备本人是承认汉王朝还存在的,各朝各代藩镇再强大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名义上的封号,中央政府再不情愿也得意思一下,但是刘备是自己给自己封的。有汉一代异姓王虽然少,但是真的有存在的,比如光武帝刘秀自己封的代王卢芳,所以曹操的魏王也不算太违背祖制,这不是刘备能自封的理由。倘若刘备不承认那个傀儡中央政府,他该自封的就是汉帝了,所以,名分上来讲确实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的关系,刘备这样已经僭越礼制了。

  其实真正的藩镇时代中央政府也对藩镇无能为力,谈不上有实际管辖权。就像唐晚期,藩镇之间相互攻伐、藩镇首脑的替换都由不得中央政府一样。至于我说他们属于藩镇关系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现出来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说,兴复汉室,攘除奸凶,还于旧都。这就是蜀汉官方对自己的定位:我不是乱臣贼子,是你曹丕废掉了汉室,我才不得不站出来接手,而且我还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么在那个汉室名义上还存在的时候,刘备也是承认汉室的,但是傀儡政府又不在他手上,他手上唯一一个有分量的可以当汉室继承者的,所以刘备这边其实没有一个有效的话语权(刘备自己的宗室身份就算是真的也隔了那么多代很难有说服力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刘备只能算地方藩镇,也是在这种话语权的逼迫下,刘备才跳过了汉庭的册封,自己封王。

  刘备当时的处境确实就这么麻烦,刘备不同于孙权,刘备是有雄心壮志的人。孙权可以当乌龟,送质子,受封号,劝帝位,刘备却因为自己举的汉室旗号统统不能干,不然天下士人谁还信你。而且不得不考虑的是刘备大器晚成,取得成就的时候比曹操孙权都晚,曹操孙权可以不急,他却不能不急。关于刘备血统问题,有两种记载,一种是大众记法,中山靖王之后,另一种是临邑侯的后代,临邑侯一般认为是刘秀儿子。这个离得更近。所以无论哪种说法,包括敌国史书,都承认刘备是汉室后裔的身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曹操受人诟病的事他残忍好杀,屠城灭族,但他的文韬武略,文采沛然,一统北方,痛击乌桓的那些功绩从来没人都否定过。曹操毕竟是“超世之才”,在当时他压制士族提拔寒门是有进步性的,而司马家则完全是反动的,司马家掌握政权是历史的倒退,再退上几步就是奴隶制了。

  对于李世民和朱棣,我看重的是他们对一个王朝的奠基作用,革除前朝积弊,开创一个王朝好局面才最重要的。而司马氏,对汉末以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之法,反而愈加严重。晋朝初建就已经有了历代王朝末年的迹象了。黄巢之乱农民起义是历史浪潮中无法避免的,土地兼并问题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没解决,锅甩不到统治者身上。反倒是八王之乱把国力耗干引得五胡乱华。锅甩不到司马懿身上但甩的到开国皇帝司马炎身上,西晋王朝实际上也就这一个皇帝吧。五胡乱华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几百年间北方战乱不断,百姓(不论夷华)流离失所,动荡不断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如果给那个时代选择,他们肯定宁愿选择温和的方式来完成民族融合,事实上东汉末年,大儒马日磾改名和后来匈奴人改刘姓就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趋势了。

  小编认为:西蜀偏居一隅,以一州之力对抗天下其余八州,纵有诸葛又如何?诸葛亮不过是尽人臣本分,给自己一个说法罢了。司马懿人品罔论,才智还是一等一的,他知道诸葛亮的存在是他把握大魏军政的最大砝码,所以他龟缩不战,心里想的却是“诸葛老弟,求你再多活几年吧”。君臣之间,无所谓绝对的信任,谁信任谁也是有条件的,也会设置各种防范。但是皇帝信任重用司马懿显然是事实,如果文帝、明帝一心要把司马懿挤压到边缘地位,甚至要杀掉司马懿,司马懿估计是反不了天的。司马懿地位低于曹操是事实,这就好像,宇文氏统一北方;杨氏只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升华,但是普遍历史的评论,都会把杨坚捧得非常高。这种差别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司马氏建立西晋,拉开了中国大分裂的序幕;而杨氏建立隋朝,拉开了中国从大分裂进入大统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