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魏延被杀真的是被人陷害的吗,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延这个人在小说、影视剧《三国演义》中被严重“妖魔化”了!在小说和影视剧中,魏延为了私利杀主降刘,之后一直为刘备和诸葛亮所怀疑、忌惮,虽用却终不得重用。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被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伏兵”马岱所杀!如果就小说、影视剧《三国演义》而言,魏延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野心家,他因谋反被杀,罪有应得!那么,真实历史究竟如何呢?

  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关系与小说、影视剧《三国演义》里根本不是一回事。魏延是诸葛亮最为信任的武臣之一,诸葛亮在蜀汉政权能够长期屹立不倒,手握重兵的魏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从刘备死后魏延获得的待遇也能看得出,刘备前脚刚去世,魏延后脚便被刘禅封为了列侯,后又升任丞相司马,是诸葛亮相府属官中专司军事的官员,足见诸葛亮对他的器重。

  史籍之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魏延与同为列侯的刘琰发生矛盾,诸葛亮的态度明显倒向魏延,不仅责备了刘琰,还强迫刘琰修书、向魏延书面致歉!这是明显一碗水不端平了,也可见魏延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说诸葛亮和魏延关系有多铁或许也言过其实了,说白了还是因为政治利益,各取所需罢了。魏延既不属于刘备的旧班底,也不属于益州土著势力,他想要在蜀汉政权站住脚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诸葛亮。而诸葛亮原本一介谋士,刘备的旧班底他不太用得动、也不保险,益州土著势力更加不会听他吆喝!要想在军中拥有一席之地、稳固自己权臣的地位,诸葛亮在军中必须形成自己的势力。相对于其他人,“三不靠”的魏延具有先天优势,于是诸葛亮与魏延一拍即合,迅速进入了蜜月期,而这也为后来魏延的延续埋下了伏笔。

  “子午谷奇谋”的问题

  很多人或许要说了,既然魏延是诸葛亮在军中的“嫡系”,为什么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却否决了呢?其实,这和二人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

  魏延是武臣,他提出“子午谷奇谋”是纯粹从军事境遇出发的。但是,诸葛亮不同,他首先是政客,他必须从政治大局着眼。“子午谷奇谋”之所以“奇”,是因为它效法当年韩信“暗度陈仓”,以奇兵偷袭关中。可是,彼时曹魏在关中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当年的项羽,一旦偷袭不成,很可能让曹魏以逸待劳、坐收渔利。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蜀汉政权立足,就是因为战事的存在,他手里有兵。可一旦兵败,魏延再折进去,刘禅很可能会与其他政治势力联手,强行收回诸葛亮手中的兵权。如此一来,诸葛亮就真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他最需要的是稳,根本不敢赌这一把。这或许才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原因所在,不是诸葛亮要谨慎,而是他根本赌不起、不敢赌,不得不谨慎!

  魏延谋反的前因后果

  众所周知,魏延一直与杨仪不和,后来被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杨仪这个人很特别,他虽然为诸葛亮所用,却不是诸葛亮的班底。杨仪投刘之后最初的主子是关羽,经关羽介绍,后来才为刘备所用。刘禅即位之后,他很快便被派去了诸葛亮的相府,充任丞相参军,之后一直追随诸葛亮。说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出点什么门道?其实杨仪就是刘备专门给儿子刘禅留下的,刘禅将他安排的相府说白了就是“掺沙子”,顺带着监视诸葛亮!因为是刘备的人,诸葛亮不便回绝,只能被动接受。这就解释了魏延与杨仪不和的原因所在,魏延其诸葛亮的“嫡系”,杨仪是来“掺沙子”的,二人怎么可能和睦相处?如果真和睦相处了,刘禅恐怕第一个就不会放过杨仪。

  诸葛亮去世之后不久,杨仪便与魏延彻底撕破了脸,二人互相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诸葛亮带出去的文臣武将的态度亮了——他们一致选择了追随杨仪,统一口径指责魏延谋反。不奇怪吗?不奇怪!诸葛亮已经死了,倒向刘禅是最佳选择,杨仪是刘禅派来“掺沙子”的,支持杨仪就是拥护刘禅,不是吗?在杨仪等人指责魏延谋逆、占据“道德制高点”之后,军中基层将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也都选择了抛弃魏延,魏延无奈、只能带着儿子等少数人逃往汉中。杨仪随后派马岱追击,最终斩杀了魏延并夷灭可魏延三族。马岱同样很特别,他是蜀汉政权最大的外来户——马超的堂弟,并不是杨仪的人,他能够听从杨仪指挥去诛杀魏延,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整件事从头至尾都没有刘禅的身影,但是诸葛亮带出去的下属却保持了空前一致,支持杨仪、讨伐魏延谋反!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一个杨仪恐怕还没有能力让这么多文臣武将俯首帖耳!只能有一个解释,杀魏延其实就是刘禅的主意,杨仪不过就是一个执行者而已。既然是刘禅的主意,那些个文臣武将自然是要重新站队的,诸葛亮已经死了,将来掌权的是皇帝刘禅!为了自己的未来,必须与刘禅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吗?否则自己就是第二个魏延。

  至于刘禅为什么要杀魏延,那就更加简单了,魏延是诸葛亮在军中的“嫡系”,杀了他不仅可以“杀一儆百”,而且刘禅可以借此接管诸葛亮的兵权。在魏延被解决之后,风向已经非常明朗了,群臣自然知道该跟着谁走。说白了,魏延只是刘禅与诸葛亮之间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诸葛亮不在了,魏延就必须死!就算杨仪不杀他,刘禅也会换其他人来杀了他。

  综上所述,魏延谋反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他之所以会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完全是因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权力斗争。诸葛亮活着,魏延是他在军中的“嫡系”;诸葛亮一死,刘禅想要收权,魏延首当其冲,他必须死!杨仪只不过是刘禅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如果单纯是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恐怕诸葛亮带出去的那一帮文臣武将很难达成如此一致,不是吗?

  正是因为杀魏延是刘禅的主意,群臣才一致保持了沉默,因为这不仅仅是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更是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群臣必须重新站队。从事后杨仪的反应也能看出一二,在魏延被杀之后,杨仪曾一度“弹冠相庆”准备接替诸葛亮出任丞相。只可惜,杨仪也让刘禅给玩了!不仅没能接替诸葛亮,最后还因为与费祎争斗被刘禅牺牲、贬为了庶民,之后又被迫自尽。杨仪机关算尽,结果还是替他人做了嫁衣,成了刘禅的弃子……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个人认为未必,若论玩弄帝王权术,蜀汉政权恐怕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要不怎么诸葛亮死后他还能牢牢握着权柄近三十年呢?这绝对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