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当皇帝没天分的宋徽宗,在气象观测方面却有一套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徽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古代中国,确实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的发展,自然也很重视天气的变化,每个朝代在天文观测和气象预报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之所以把宋朝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朝代,在天气预测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在宋朝以前,古代中国由于在天文观测方面的成就,在天气预测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据说周代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日晷的变化来判断天气情况了。

  到了汉代,人们更是通过对星象和云彩变化的观察,总结出很多实用的,天气预报的谚语,并且写出了不少气象学的专著。像东汉的《风云要诀》一书,就记录了很多预测天气的方法,比如:

  有黑云如一匹帛,日中即一日大雨,二匹为二日雨,三匹为三日雨。

  这些谚语和口诀都是通过长期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在实际应用上,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有些谚语直到今天还在应用。

  不过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大部分都是针对短期气象预测的,对于半天或一天内的预测经常会比较准确,可对于长期天气预测方面,还是个空缺。

  到了宋代,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能够预测出更长期天气预报的需求越发强烈了,而且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也意识到准确长期的天气预报,有助于协调全国的农业生产,更是有利于防止自然灾害。

  所以宋朝的时候,朝廷为提高长期气象预报的水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宋朝的气象预报水平相对于前朝是大大提高了。

  二、皇帝重视气象变化,亲自主抓气象科研

  与前朝一般只设立一个气象观测部门不同,宋朝设立了太史局崇天台和翰林局天文院两个部门来负责气象观测的工作,可见对气象观测是非常重视的。另外这两个部门汇报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皇帝陛下,特别是当遇到天有异象的紧急情况时,更是可以“许非时进,直达御前拆封”。也就是在事出紧急的情况下,可以不论时间,随时带着文件进宫面圣陈情。

  在资源配备上对这两个部门更是给予了大规模的支持,《宋史》记载:

  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

  不仅工作地点是保密机构,使用的设备,也是当时最尖端和先进的。而在人员配备上,也是不吝惜补充充足人手的,据说仅仅太史局一个部门,就有二十多位负责天象观察的官员。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这些负责天文观测官员们的工作状态:

  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桢祥,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

  也就是说,天象是每个晚上都要观察的,并且不仅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还必须在皇城的大门没有开启前,送到皇帝处。并且,这两个部门呈报的所有文件,都会交给秘书省记录存档,便于日后查阅,也就是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科研历史档案。可见这观测工作不仅组织严密,持续不断,而且数据也是日日要向皇帝呈报,这等于是皇帝亲自牵头负责领导这项实用性很强的科研工作了。

  三、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成果丰厚

  有了良好的设备和充足的人手,再加上观测人员们日积月累,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观测、记录、分析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有皇帝大力的支持和亲自的监督,宋代的气象预测也确实没有让朝廷感到失望。

  宋代书籍《玉海》中记载:

  二年十二月丙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游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诏近臣与中书宴饮,令各赋诗,上制《瑞雪歌》以赐之。

  宋太宗二年秋冬之时,开封地区数月无降水,眼看大旱灾将至,宋太宗心急如焚,恰逢这时,太史局在12月7日这天,预测两天后降下大雪,果然12月9日大雪如期而至,太宗大喜,于是请太史局吃饭,并做了《瑞雪歌》一诗赐予众臣。

  更令人感到喷饭的事情是,在这种天天与气象观测打交道的氛围中,宋朝的皇帝竟然也被培养成了气象预测的行家。宋徽宗崇宁五年,夏季大旱,如果再不下雨的话,势必影响庄稼的长势,造成全年粮食的减产。

  礼部于五月二十四日上呈宋徽宗,要求开祭坛祈雨。谁知宋徽宗却满不在乎地说:“二十六七必有雨”。果然到了二十六和二十七日就下起了大雨,重臣纷纷拍宋徽宗的马屁,说是陛下的天威感召了上天,可是宋徽宗却不以为然的说:“天地之间不离阴阳五行之数,今日太一移宫,水限也,故有雨”。

  要说这宋朝对气象观测的重视和发展在中国的气象史上是浓重的一笔,这个评价还真是当之无愧。按说宋徽宗可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就是一个爱好诗词歌赋和吃喝玩乐的文艺青年,可即便是这样不合格的皇帝,也能对气象学有如此之深的造诣,还真是不能不为宋朝对气象学的重视程度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