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什仫在战国时会走向灭亡?原因是什么
晋国为什仫在战国时会走向灭亡,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有五位强大的君主,他们带领着自己的国家走向强盛,并迫使其它国家对他们马首是瞻,后世称这个五个人为春秋五霸。不同的史书对五霸的人选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有两个人是公认的,那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但之后的战国七雄中,齐国仍在,却没有了晋国的影子,这个国家甚至在战国初期就消失在了历史中。曾经强大的晋国为什么会如此迅速的灰飞烟灭?让我们回溯晋国的历史,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晋国的第一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成王时期唐国作乱被灭,成王便将此地封给了自己的亲弟弟。
作为周王至亲的封地,晋国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是紧邻天子。作为天下的中心,王幾(指周王直接管辖的领地)集中了天下最优秀的资源,经济最为发达,而周边与王幾接壤的地方最容易受到影响,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次,晋国是五帝之一的帝尧故土和夏朝旧都,是中国最早被开发的地区,因此本身也有不俗的经济水平。
西周时期,晋国国君作为天子重臣受到重用。进入春秋后晋国开始扩张,周边国家先后被它吞并,晋文公时晋国击败楚国初次称霸,之后从灵公开始国力再度上升,经成公、景公,到厉公时国力到达顶峰。
顶峰时的晋国占有了今天的山西省全境,同时在陕西、河南、河北,甚至山东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都有部分领土,俨然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
彼时领土面积超过它的只有楚国。楚国虽然地大,它所处的长江流域在当时绝大多数却都是未经开发的密林沼泽,大而无用,就像冷战时期拥有大面积冻土的苏联。而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晋国则与美国很像。
但晋国最后却同苏联一样走向了分裂的命运,这又是为什么呢?
早在春秋初期,晋国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这一切的发端是晋昭候,但故事却要从他的爷爷晋穆候说起。
西周宣王时期,穆候奉命讨伐戎狄。正当他在前线与敌人作战之时,家中传来消息,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穆候就将他取名为“仇”。之后他的小妾又为他诞下一子,此时穆候正得胜归来,于是将小儿子命名为“成师”。
晋国一位大臣听闻之后便说:“仇是敌人的意思,而成师是成功之师的意思,国君给嫡子起这么不好的名字而庶子的名字却这么响亮,恐怕日后国家会出乱子的!”
我们当然不相信命名决定论,但事情的发展似乎印证了他的担心。
或许是成师威望很高,晋昭候即位后,就把他的这位叔叔封到了曲沃。当时就有人预言这必定会生乱,因为曲沃的条件实在太好——它不是晋国第二大城市,而是第一大。
是的,它比首都都要大。
在分封制的时代,这种做法是致命的。把一块最好的土地送给一个优秀的人让他自由发展,他的实力必将会超过你。到那时,你根本无法控制和约束他,只能期望他还能顾及礼制和亲情。
但在权力面前,这些东西是脆弱的。
随着实力和声威的扩大,成师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昭侯的大臣杀掉了他并迎立成师即位。成师欣然接受,并准备进入都城。
但当时还是春秋初期,嫡子继统的观念仍旧深入人心。成师的做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他们组织起来击败了他,并立了昭侯的儿子作为国君。
成师虽然败了,但是晋国此时已经分裂成了两个政权。
此后,经过成师祖孙三代的不断攻伐,在杀死了四任国君后,他们终于夺下了晋国江山。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受到晋国人的反对,就连周天子也几度发兵试图阻止这一篡逆事件——或许周天子从中感到了威胁,他们仿佛在晋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最终,成师的孙子攻入了国都,坐上了王座,史称晋武公。武公将在国都中搜到的宝物送给了周天子,终于使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合法性。
周天子此刻也别无他法,日渐衰微的周王室已经无力控制这个天下了。
这场动乱前后长达六十七年,昭侯一脉被屠戮殆尽。而武公的儿子献公继位后,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又向自己的旁系亲属——即除自己子孙外的成师子孙举起了屠刀。自此,晋国的公族(即晋国国君的亲属,与周天子的王族相区别)枝叶凋零。
但杀戮还没有停止,晋献公此时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们日后也将遭难,而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
在解决完内部矛盾后,献公将注意力集中到边患上,开始讨伐骊戎。
从夏桀开始,昏君们似乎就有一种常规操作:讨伐他国→得到美女→专宠此女→废嫡立庶(美女无子则跳过此步)→天下大乱。
于是当献公开始讨伐骊戎的时候,满足了昏君和讨伐两个必要条件的昏君作死程序便被激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运转起来。
骊戎献上了美女骊姬姐妹求和,献公立即就爱上了她们。三人整日相伴,姐妹分别为献公诞下一子。而一旦有了儿子,下一步就该废嫡立庶了。
此时献公有三个成年的儿子:太子申生、二子重耳和三子夷吾。献公以保卫边疆为名将三个儿子调离中央,接着就想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但骊姬却哭着表示反对。
或许是从献公家族的历史中看到了晋国人维护正统的决心,骊姬觉得这样露骨的上位会招来危险。于是她表面上拒绝献公立幼,私下里却设计陷害太子说他图谋弑父。
献公大怒,太子自杀。接着骊姬又诬告其他两个顺位继承人,重耳和申生被迫跑路,于是骊姬的儿子顺利成为王位法定继承者。献公死后,他的儿子便登上了君位。
但骊姬显然低估了晋人的智商,他们并不买账。新君即位没几天就被杀死,支持骊姬的大臣又拥立了骊姬妹妹的儿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新立的国君连同那位大臣和骊姬姐妹一起被杀。
骊姬之乱使献公的四个儿子惨遭灭门
将旁枝尽除的献公,他的五个儿子此刻也只剩下了两个。夷吾趁乱回国登位,但他死后儿子又被重耳杀死,重耳成了这场内乱的最终胜利者,他便是晋文公。
等到文公即位之后,同姓已被杀尽,他所能用的,只有那些异姓大臣了。
春秋时期的卿大夫是世袭的,他们不仅在朝中拥有官职,还在国内拥有一块封地,封地内的一切事务都由自己管理,只是定期向国君上缴一定的收入并在战时派出军队给国君调遣。
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诸侯国,既然周天子会无法控制诸侯国,那么诸侯国也就有可能会控制不了卿大夫。而各国采取的办法跟当年的周成王一样,就是将好的土地和重要的职务交给自己的至亲,靠亲情来确保他们的忠诚。
曲沃政变已经证明了亲情的不可靠,却也不能证明异姓的可靠。
辅佐文公成就霸业的“五贤士”都是异姓,当中就有日后分晋的赵氏和魏氏。虽然此刻他们忠心耿耿,却难以保证后代的忠诚,尤其当是他们做大做强以后。
文公的儿子死后,晋国的国政长期被赵氏把持,赵氏以大夫的身份代表晋国直接与他国的国君结盟,甚至杀死晋国国君另立新君。虽然后来赵氏受到打压,却又使其他异姓势力崛起,一度多达十余家。这些异姓卿大夫相互攻伐,在晋国国内形成了一个“小春秋”。
开始的时候,国君尚能制衡,到了后来,他们就成了和周天子一样的看客。他们看着各家势力互相吞并,从十余家变成六家,变成四家,最后变成三家。
此时,晋国的土地都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君只剩下两城。而周天子则承认了三家的国君地位,就像当年承认他们篡位的先祖一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将这件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晋国又苟延残喘了五十余年,最后的领土也被不耐烦的赵国和魏国瓜分,至此彻底灭亡。
晋国的灭亡是周朝灭亡的序曲,他向世人揭示了分封制的末路。在同一时代,齐国田氏驱逐姜氏成为国君,鲁国季氏在封地独立建国,几乎每个国家的公卿都与君主产生了矛盾,不分同姓异姓。分封的危害逐渐显现。
于是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尝试变法,最为成功的是秦国。此后经过200多年的努力,秦终于统一天下,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
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