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何败给了刘邦?刘邦的成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和项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项羽从垓下之围逃出后,身边仅剩十八骑,一代霸王落到此种地步,不得不说令人唏嘘。项羽曾说,自己大小经历过七十余场战斗,未尝一败。可见若论打仗,霸王还真没服过谁。项羽与刘邦先后打过三次大战,每次都是项羽赢,可第四次刘邦就将项羽打趴在地,起不来了,这又是为何?关键原因便是,项羽处事不够圆滑。
我们一点点说,先说楚汉的四次大战。第一次,齐国田横、田荣反楚,项羽率兵亲征,刘邦趁机偷了项羽老家彭城。刘邦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将沿途的五路诸侯都拉上自己的战车,组成一个反楚联盟。
刘邦等人占据彭城后,没想到项羽会甩开大军,独自杀回来,项羽回到彭城创造一场3万人击败56万人的神话。第一次楚汉交锋,刘邦大败,丢了士兵、丢了尊严、丢了老婆孩子,不过对刘邦来说,只要自己的命还在,这些都不重要。
诸侯看刘邦大败,扭头投降了项羽,赶紧把锅推给刘邦:都是刘邦那个黑心的家伙强迫我们,我们没想背叛大王啊。刘邦算是看透这帮子诸侯了,打仗的本事没有,见风使舵倒是快,想击败项羽,还得找更厉害的人,这个人就是英布。
刘邦从彭城逃到荥阳,准备在荥阳与项羽慢慢对峙,这是楚汉第二次交锋。在项羽的进攻下,刘邦没占得丝毫便宜,反而粮草没了。正面打不过,刘邦开始玩起阴谋。他用陈平的计谋,离间楚国君臣,使得范增离开了项羽。刘邦的“圆滑”之一,这条路走不通,立马换另一条路。
离间计只是拖延了项羽的脚步,局势对刘邦依然不利,他只能带着几个亲信,化妆之后趁乱逃出荥阳。
汉四年,刘邦打算再次出关中,东出消灭项羽。袁生劝说刘邦:“您上次从函谷关出兵,没占到便宜,何不从南边的武关试试呢?”刘邦的“圆滑”之二,能听进别人的劝。
刘邦本想以自己为饵,牵扯住项羽,等韩信、彭越、京布取得各自的战场胜利后,围杀项羽。项羽再一次独自领兵出战,他令一部分人留守成皋,自己去攻打彭越、英布等人。正是在这一时期,韩信拿下齐地,随后要挟刘邦,想当假齐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刘邦故作大方的说:当什么假的,要当就当真齐王。刘邦的“圆滑”之三,不会为了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
对刘邦来说,项羽才是心腹大患,其他人、其他事都不重要。他拉拢其他诸侯,也是先保证对方现有利益,既而承若灭掉项羽后,再分其他的好处。
成皋之战,刘邦赢了楚国,却输给了项羽,项羽仍是不败的霸王。不过这时候,项羽已经露出疲态,毕竟一个人四处救火,哪怕项羽不累,他麾下士兵也会累,项羽只有一个。我们常说双拳头难敌四手,项羽可是要面对刘邦、韩信、彭越、京布四个人。项羽只能赢得一时,而时间越久,刘邦联军赢的机会越大。
项羽只相信自己,把楚国当作自己一人的楚国,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才能拯救楚国。同样他把天下也看成项家的天下。刘邦与项羽的想法一样,可他不会一开始便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天下没有平定,若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只会成为诸侯王的靶子。
项羽灭楚后分封天下,哪怕楚国的地盘是诸侯中最大的,也不够刘邦诸侯联军分的,换句话说,灭楚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满足诸侯,可诸侯为何还愿意跟着刘邦一同出兵?不就是项羽的做法太霸道,诸侯们知道,自己终究会遭到项羽“清算”,还不如趁着现在,搏上一搏。
刘邦的做法就“圆滑”多了,打不下项羽,随意允诺:拿下关东之后,地盘我不要,全封给立下大功的人。刘邦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灭掉项羽后,依然是燕王、赵王、淮南王、梁王、楚王。不过这些王,等到刘邦羽翼丰满,找借口一个个收拾掉了。
正是刘邦“圆滑”做法,在楚汉第四次交锋,即垓下之围中,将不败的霸王打落凡尘。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性格的帮助,同样,失败也离不开性格的阻碍。项羽的过分自信,是他战无不胜的原因。项羽以无敌自信姿态,感染全军士兵,造就了无敌的楚军,若一个“圆滑”的人,事事想的是如何不自保,怎么会表现出无敌霸气?
现代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我们需要“圆滑”些,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不过,我们不能“圆滑”过度,变成一个畏手畏脚的人。刘邦虽然圆滑,可该“刚”的时候,一点也没怂。
项羽与刘邦战前谈话,项羽趁机射了刘邦一箭,射中刘邦胸口。若刘邦稍微露一点怯,汉军可能会被楚军趁机击败,他忍痛嘲笑项羽:你箭法不行啊,才射中我脚趾头。正是刘邦随机应变的本事,数次挽救他的性命。
项羽只是战场上的霸王,现实中的赢家,只有能团结更多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需要刘邦的“圆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