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懂得谦让,为何最后却会因为“礼教”不周而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孔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个故事是选入教材的,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给孔融家里拿来了一筐梨。孔融的父亲让孩子们分吃。孔融先拿,但是他拿的时候,却选择了小的。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拿小的。他说,因为他小,因此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孩子进行了很好的教育,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这个故事讲到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礼让”。
(孔融让梨)
我们知道,人都是有贪欲的,这是人的本性。越是本真的人,越容易自私。尤其是小孩,由于受到的教育很少,因此,自私几乎是他们的天性。必须要受过礼仪教化以后,孩子才会懂得谦让。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谦让,这显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古人才把孔融的故事,收进《三字经》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仍然是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但是,我们知道,《后汉书》记载,孔融最终是被曹操给杀死的。孔融之所以被曹操杀死,《后汉书》记载,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子女还说,算不得什么亲人,也不必对他们报什么恩。因为子女之所以产生,不过是因为父亲一次情欲的副产品而已。而母亲,也不过是装这个副产品的一个容器罢了。
因为孔融说了这句话,曹操认为孔融有损于“礼教”。古代是礼治社会,“礼教”当然是古代社会的头等大事。如果某人在古代做了有损于“礼教”的事情,自然是应该受到严厉处罚的。再加上孔融本身是孔子的后代。作为孔子的后代,自然是道德标杆,而他竟然做出有损于“礼教”的事情,所以必须得杀,因此,孔融就被曹操杀掉了。
(曹操)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因为懂得“礼让”,也就是维护“礼教”,被后世立为学习的榜样。但是他最终却因为违反“礼教”,而被曹操杀掉。这件事实在是太诡异了。那么,如果我们是老师,我们在课堂上教孩子的时候,怎么来给孩子们讲孔融这个结局的故事呢?或者说,就算我们装含糊不讲,如果有孩子问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如何给孩子们解释呢?
当然了,我们知道,孔融被曹操杀害,是因为曹操想要篡夺汉朝的江山,因而在朝廷之中飞扬跋扈。孔融对曹操这种飞扬跋扈的行为很不满,因此多次出言讽刺曹操。
有一次,曹操在打败袁绍以后,曹丕就直接把袁熙的妻子,也是当时大美女的甄宓夺为己有。孔融就对曹操说,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当时曹操还信以为真,问孔融,真有这么回事呀?孔融笑着说,我是根据今天发生的情况,推测出来了。曹操才知道他在讽刺自己。
还有一次,曹操率大军亲征乌桓,孔融又说话讽刺他,说他穷兵黩武。后来曹操提倡禁酒,孔融又反对,又说话讽刺曹操。
(甄宓)
几次三番,让曹操非常生气。但是因为孔融在当时非常有名,因此曹操也不敢轻易杀他。于是就悄悄派人收集孔融说过的话,在听到孔融说出“父母容器论”后,就以此为借口,把他给杀掉了。
曹操杀孔融,肯定是找的借口。但问题是,不管曹操是不是找的借口。这句话,确实是孔融说的。孔融说这句话,确实是有损于礼教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孩子们如果问我们,我们又怎么解释呢?
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演讲稿中,专门谈过。鲁迅说,当时是处在政治高压时期,由于曹操想夺皇位,因此才实行政治高压。孔融当时是出于激愤,说了反话。意思是说,不守礼教的是曹操。孔融对曹操不满,但碍于政治高压,只能说这样的话来讽刺。
(汉献帝)
这话也对,从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孔融这个人,确实是喜欢讽刺人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鲁迅似乎没讲透。其一,孔融的“父母容器论”,怎么就在讽刺曹操呢?曹操诚然对汉献帝不忠,但他没有对父母不孝啊。其二,当时确实政治高压,但是孔融向来说话没遮没拦,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用得着这样委屈婉转地说么?
因此,鲁迅的解释并不完美。我认为,孔融之所以那样说,还是因为孔融说话做事都不严谨。他在当北海相的时候,治理无方,又不团结人,因此把北海搞得一塌糊涂。后来袁谭打过来的时候,他又不会守城。对方箭如雨下,他还在那儿看书,装风度,最后又自己逃跑,把妻儿老小都丢了。
总之,孔融虽然小时候很“礼让”,但因为没有学到真本事,因此于国家无益。再加上说话不检点,要表现自己言谈举止非同凡响,因此最终把自己给害了。
所以,我认为给孩子讲的时候,还是要一分为二。孔融小时候很早慧。但是后来他不思进取,又不检点,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我们也正好借此,给孩子们一些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