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当年如果除掉司马懿的话,曹魏的江山还能不能保住

  对司马懿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司马懿是在曹魏经历三朝的元老,他从加入曹操阵营之后,就为曹家尽心尽力。他先是得到了曹丕的信任,曹丕对司马懿这样说,如果我处理东方事务的时候,你处理西方事务,如果我处理西方事务的时候,你去处理东方的。曹丕死后,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曹睿。在曹睿一朝,他开始掌握军权,东讨西杀,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得到了用兵如神的赞誉。曹睿临死前,为了托孤于他,坚持到司马懿回来见了面,托付了后事才死。

  可是,就是这样被曹军信任的两代托孤的老臣,最终成为曹魏的掘墓人。虽然曹睿临死前希望司马懿如同诸葛亮一样扶保幼主,司马懿还是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他在夺取政权后,大肆屠杀曹氏宗族,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他的后人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晋朝。后来,晋朝再次统一了天下,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其实,早在曹操的时代,曹操就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对他十分忌惮。他告诫曹丕说要注意司马懿,说他将来一定会干预曹家的家事。而且曹操还曾经梦见三马同槽,这更是让曹操对司马懿放心不下。有人说,如果曹操早下决心,杀了司马懿,那么曹魏的江山就能够保住了。可是,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们说,假如曹操早点将司马懿杀死后,曹魏的政权依然会被人颠覆,唯一不同的是颠覆的人不是司马懿,而颠覆的时间也许会往后延。这是因为一个朝代的覆灭,都有着它的原因。如果是制度上的问题,那么留不可避免地要以这个问题引发的方式灭亡。

  就如同当年周朝分封列国,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和鲁国的始祖周公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时,姜太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举贤而尚功”,周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尊尊亲亲”。这样,周公对姜太公的齐国未来评价是,齐国会变得强大,但是你的国家可能会不在你的姜姓后代的手中。而姜太公评价鲁国说,鲁国从此会变得衰弱。

  后来,历史果然证实了两人的预测,鲁国逐渐变得弱小,虽然鲁国在封的时候也是大国,但是一直没有能够强大起来。而齐国则成为了当时有数的大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齐国都是强大的国家。但是,齐国也果然如周公所料,姜太公的齐国在经历24代的传承后,被田姓篡夺,田齐所取代了姜齐。

  我们从齐国和鲁国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各国奉行的制度,就造成了各国未来的命运。而曹魏建国奉行的制度,就注定了它被颠覆的命运。首先,曹操在草创曹魏的过程中,他实际上采取的就是姜太公的策略,唯才是举。在他的手下,汇集了各个阶层的人才。这些人的才干出众,但是品行就不能保证了。以至于祢衡在击鼓骂曹的时候,将曹操的手下都贬斥为鸡鸣狗盗,酒囊饭袋之徒。

  而曹操志在篡汉,当然不能任用对汉朝忠心的人。他将那些品行高尚,忠贞不二的人都纷纷逼死,手下只剩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这样的朝廷,风气怎么可能会正得了?这些墙头草,如果发生风吹草动,自然以个人得失为第一,谁会为曹魏江山尽忠效死。

  再加上曹魏建立后,曹丕此人能力低下,心胸狭隘。他因为争夺王位的经历,对自己的兄弟比对敌人还要仇恨、敌视。他对那些曹氏宗族如同对待囚犯,杀戮他们的幕僚,限制他们的自由。这样,曹魏从他开始,就将这个制度延续了下去。

  有了和齐国一样的唯才是举,不问道德水准的制度,曹魏就肯定要走上与齐国一样,被权臣篡夺的道路。而曹丕留下的对宗族的迫害隔离的制度,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在权臣的势力形成之后,群臣都是墙头草,没人敢为皇帝出头。而宗族都是被隔离的囚徒,没有一点权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政权被篡夺。所以说,曹魏被篡权,是在它建立的时候,就命中注定的事。

  至于说曹操是不是杀司马懿,对这个结果没有什么影响。最多是杀了司马懿,曹魏的江山不落到司马氏之手,但是它还会落到其他权臣的手中。无非是这个权臣不姓司马罢了。

  不过,历史是一个不断的轮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天下这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使得皇权的争夺十分血腥残酷。每一个灭亡的朝代都在汲取上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对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可是我们会发现,改过来改过去,最终是将制度改成了一个圆圈,从起点回到了终点。

  司马氏在建立晋朝后,汲取曹操灭亡的教训,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因为对宗族的控制过严,皇帝在被篡权的时候,没有人起兵勤王,保护皇帝。于是司马氏就大封群王,让他们有封地、有军队,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酿成了八王之乱。拥有军队的各个王爷都想控制政权,发动了血腥的战争。这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很快就灭亡了。

  所以说,古代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跟它的制度有关。而皇权私有的封建社会的不可能改变的特性,造成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结局。曹魏建立的制度,就造成了它必然亡于权臣篡位的结果,无非不同的是这个权臣是谁,什么时候篡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