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炳为什么要陷害宋江?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黄文炳要陷害宋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无为军通判黄文炳,偶然发现宋江有造反端倪,遂协助江州知府挫败宋江、戴宗反D反G命集团的阴谋,后惨遭M门之灾。
《水浒传》众多G务员中,像黄文炳这样赤胆忠心、干练敬业的为数不多。
通判,在宋时是知州的副官,多为科举出身,可直接向皇帝奏报州郡官员的情况。通过通判平台,砺练处理各种公务的能力。
那一天,黄文炳凭栏消遣,见壁上题咏甚多,黄文炳看后只是冷笑。毕竟,黄通判也是懂得诗词之人。读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黄文炳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侧着头道:“那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笑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摇头道:“这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点头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他马上伸着舌,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也就是这首诗,把宋江逼上绝路,其始作俑者正是黄通判。在别人看来,宋江写的只是一首励志诗,黄文炳却从中嗅出了隐隐杀机。
黄文炳虽居江湖之远,却依然关心国家安危。长期积累的基层斗争经验,练就其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分析力。他亲自动笔摘录反G命言论作为证据,直接向江州知府蔡德章汇报情况,策划捉拿宋江的一整套方案。他拨开重重迷雾,终于使宋江低头认罪。
后来,黄文炳通过一些书信常识,机警地识破戴宗传假信的事实,在黄文炳的指点下,蔡德章的各项侦破工作势如破竹,终于将反G命骨干分子一网打尽。
眼看胜利在望,不曾想出现内讧。一个掌管案件的孔目嫉妒了,孔目认为黄文炳又不是本单位的,他凭什么分一杯羹?再加上他平时与戴宗关系不错,于是他胡诌今天是忌日明天是景日,一下子把宋江的死期推迟五天,给梁山好汉劫法场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宋江被劫走后,无为军小城危在旦夕,此时的黄文炳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依然半夜到江州知府家废寝忘食地议事,不巧被宋江众人钻了空子,导致全家四五十口老小被杀。在生死存亡之际,黄文炳心中依然装着国家的利益,唯独忘掉他自己。这是何等的敬业,这是何等的忠心!
如此敬业的黄文炳未被梁山利用,真是可惜。这只能说是宋江的小家子气的体现,毕竟皆出身小吏,同行相轻是难免的。倘若宋江有曹操容纳贾诩、张辽之胸怀,有成吉思汗重用降将哲别、塔塔统阿之气概,黄文炳也许能成为梁山智囊人物。
被活捉上山后,黄文炳依然坚持G命气节,但求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他不像宋江、戴宗一打就招,更不像那些在朝堂之上大言忠心耿耿,在被擒后或半推半就或欢天喜地入伙的将领们,他面对死亡,放声大笑。最后被性格变异的李逵残害致死。数百年后,在江阴曾有一个典史阎应元,在绝无希望获胜的情况下率众与清军大战数月,守孤城至城破被俘,从容就义,他称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可惜阎应元生得晚了一些,不然,肯定会有学者考证,说他是黄文炳的原型。
黄文炳生前职务不高,但他位卑未敢忘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以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以寝食不安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履行好职责。他短暂的一生,是G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黄文炳出身贫寒,想巴结高干子弟蔡德章,以谋求升官之道。他去探望领导,却因为蔡府大摆公宴而不敢进去,足见他根本不是蔡德章的嫡系。他像青面兽杨志贿赂高俅一样,也想通过殷勤谄媚寻找当官的捷径,这是一种合理的期望。但是,出生低微的他只能是一厢情愿。
如果论及黄文炳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他身为无为军通判,不在无为军有所作为,却跑到江州与高干子弟蔡德章打得火热,对于在官场上来混的人来说,这是万万不可的。尽管都是“为了D国的事业”,但他这种有点吃里扒外的行为,难免遭到无为军同事的嫉恨。所以,当宋江夜袭黄府,无为军G安干J竟然无人干预。江州的官员对黄文炳也有看法:你不在你们单位安心干工作,到我们这里逞什么能?所以,黄文炳尽管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但他依然里外不是人。
黄文炳之死,也为北宋敲响了丧钟。这样敬业的干部,竟然被H恶势力当做“黄蜂刺”给拔掉了,个人及家庭生存都缺乏基本的保障,北宋的官员们谈何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社会氛围如此,谁还想、谁还愿为北宋的建设与发展殚精竭虑呢?
这真是:大厦将倾欲铁肩,满门屠灭亦堪怜。有降名将无通判,一死从容不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