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朝火器营在军事上有哪些作用?清朝火器营的编制是怎样的?

  火器营在清一代起的作用和有关火器在军事上的威力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人陈徽言所著的《武昌纪事》中说:“古今军中利器,异时殊宜,近惟火炮最擅制胜。我朝开国,及平定西域,征两金川,前后大小战功,皆赖其猛烈之力。钦定皇朝礼器图式,详载诸炮名式,如天聪五年造红夷大炮,名曰天佑助威大将军。

  其后复造神武大将军、神威无敌大将军、武成永固大将军皆是。此次贼寇武昌,城上置大炮自七百斤至千斤等,轰击皆不能逾江。约计炮子所及,仅三五里而止,令人愤懑。佥咎铸法不精,弗如登舟之炮,可击四十里,东粤之炮,可穿土寻丈,为能得力。窃谓此乃火药未尽,善炮不任过也。

  《武备志》详载造火药法,以研极细,置手心燃之,不爇手为佳。近又见劳司马光泰所著《炮药说》,亦极明白精当,爰节录之。以备采择。其说云:炼硝煎至二三次,白糖以去尽其泥,萝葡以去尽其盐,雪水以去尽其矾。

  然后取面上之牙入,用其底清水漂之,尽如雪体而止。其次炼磺,茶油煎之以去其面,牛油煎之以去其底。尤重选炭,洋人用藤炭,俄罗斯用布花炭。中国无藤,麻杆代之布花,则纭线绞把,煅以良工,自能成炭。

  又参用葫芦壳炭,摩犀公角炭,大梅片面制法,柳炭照常麻杆去头尾,火候宜细煅,葫芦壳亦同摩犀公角打碎,以铁锅煅之,使烧透烟尽而止。再以芭蕉树取汁多煎之,次日澄清,去其水,加大梅片,共入锅内。锅外用滚水泡之,使溶化成糊,收存待用。每药一百斤,用净硝七十六斤,净磺十一斤,麻杆炭四斤,柳炭四斤,布花炭四斤,葫芦壳半斤,公犀角二两,梅片二两,煅炼成糊。

  入汾酒二十斤,合舂为药,舂力愈多愈好,研炼有光。然后罗筛成细粒,以少许置掌中,火试之不烧手,此为上药。先时须较准各炮食药分量,一一记明,某炮食药若干,用红布袋盛之,配合药缸大小装入。再用引门铁锥探入,刺破布袋,然后下烘药点放,乃可得用。

  至放炮之法,迟速疾徐,更宜讲求。凡大炮装药甚难,不可轻放,必待贼将近,可以一放成功。否则贼未至,炮先鸣后无以续,即抬炮鸟铳亦然。五放则炮身通红,不能入药,故点放不可不慎。惟子母铁炮,自朝至暮,可连环接放,最为得用。苟能多制此炮,配用此药,何贼不可克,何敌不可攻。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炮此药,即利器之谓。

  编制

  统领火器营的为掌印总统大臣一名,总统大臣若干人(由王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派充)。所辖内外二营,有翼长各一人,署翼长营总各一人,营总各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各四人,副鸟枪护军参领各八人,署鸟枪护军参领各十六人,分掌内外火器营训练之事。

  此外,由内营人员内选派协理事务翼长一人,署翼长营总一人,营总三人,鸟枪护军参领四人及额设笔帖式八人,办理章奏文移事务。

  清外火器营在京西,东挽清水河(今京密云引水渠),北倚万寿山,西望西山诸峰,南俯京西重镇兰靛厂。

  清外火器营建于乾隆35年(1770年),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建成后命本营八旗满洲弁兵移驻,俾群聚环居,便于演习。营房西门外,辟有大教场,为八旗火器营兵合练之地。

  内有演武厅、抱厦、配殿、看守房、月台、门楼等高大建筑。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外火器营的设立为清统一国家,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