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邦把儒生帽子当“尿壶”,当亭长的时候他是个怎样的人?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邦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从陈涉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天下有大志者都想成就一番功业,当然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还真是出现了许多草根阶层的皇帝,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汉高祖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低微的皇帝,昔日在乡里不过是一个游手好闲不事农桑的混混,因为人脉不错,素来豪气,被举荐成为了亭长。刘亭长自幼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所以言行自然被文人雅士看不过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刘亭长虽然性格混账一点,喜欢在乡里瞎混,但是却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至少乡里的百姓对他这个亭长还是很服气的。人虽然粗俗奸猾了点,但是讲义气,不为祸乡里。然而刘邦却和一类人关系非常的不对付,那就是儒生,也就是读书人。这个原因还真不好考证,或许是因为刘亭长幼年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所以对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带有一定仇视。也可能是因为刘邦性格粗狂,和这些酸腐的读书人性格不合,说不到一起去。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可以和屠狗的樊哙玩的很好的原因。

  刘邦这个人在乡里横行惯了,加上不拘小节,不喜欢儒生,自然是千方百计的寻衅滋事,没事就会找儒生的麻烦,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刘邦把儒生的帽子当做“尿壶”来侮辱儒生。即便后来刘邦加入了反秦的队伍,依然认为能够成就霸业的是武力,而不是这些卖弄文采的书生,自然对儒生的态度就非常差了。那么以刘邦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喜好的。可是刘邦开国之后却做了这样一件事,从此脱胎换骨,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不在轻视儒家学者,这就是用太牢礼祭奠孔子。

  刘邦这样做,前后的反差确实是非常的巨大,昔日刘邦对儒生的态度都不能用恶劣来形容,根本就是有仇恨一样,为何建国之后改变如此巨大,竟然用最高规格的礼节去祭拜孔子呢?太牢礼是用全猪、全牛、全羊三牲祭品进行祭祀的礼节,用来祭奠孔子确实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进行祭祀之人若是刘邦,就耐人寻味了。其实刘邦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听人劝。古语有云:“听人劝,吃饱饭。”能够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正是刘邦得天下的最大依仗,如今治理天下,刘邦也不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在汉朝初期,刘邦登上帝位之后,大汉的统治是非常混乱的。其实这样的情况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大部分都是粗组狂野的武夫,指望这些好勇斗狠之人来治理好国家,那就是天方夜谭。昔日这些人和刘邦一起打天下,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帐篷睡觉,关系亲密不分彼此,如今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市井之气和豪爽的性格并没有改变。谁能想到大汉初期,每天的早朝就跟菜市场一样,一言不合甚至可以扭打起来,哪里有文武百官的样子。这样的事情刘邦看着自然是非常牙疼的,但是又无可奈何。这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儒家学说的好处了,治国和集权是儒家思想最擅长的,于是刘邦为了约束一下这些和自己南征北战的老伙计,开始重用儒生,让他们约束一下这些粗鄙之徒,至少不要闹出笑话有辱国体。这正好应了当初郦生对刘邦说的,你在马背上打天下,难道也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如今的刘邦才幡然悔悟,意识到了儒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开始尊敬儒生,亲自用太牢礼来祭拜儒家的孔圣人,给天下儒生表态,国家是需要你们的。

  刘邦作为秦末起义的最后赢家,必然有自己的优点,知人善用,取长补短是他最大的长处,正因为如此,刘邦祭祀孔子,得以脱胎换骨,从一个粗俗不知礼的小混混,成为了一个威震四方的开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