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考生高中状元之后,一般会授予多大的官职

  还不知道:状元多大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中状元,是古代寒门学子毕生的梦想。历朝历代的状元,毫无疑问都是真正的天子骄子。那么,仕子高中状元后,一般会授予多大的官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科举制度开始说起。秦汉时期,官员选拔主要靠推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崛起,朝廷官员多来自门阀世袭。到了隋朝,隋文帝创造性地实行了科举制,一举打通底层阶级向上发展的通道,确立了文人入仕的制度模型。隋朝虽有科举,却没有产生状元,因为隋朝只有进士榜,没有钦定三甲,所以就没有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历史上首位有据可查的状元是唐朝武德年间的孙伏伽。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孙伏伽以甲榜第一名钦定为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不过孙伏伽在中状元前就已经为官,他中状元后确实为他镀金增色不少,随后他一路升迁,历任大理少卿、刑部郎中、户部侍郎,最后拜大理寺卿。唐朝时期状元授官没有形成定制,有的放为州府次官,有的留在京师为六部主簿。唐朝时期通过科举一共产生了140多名状元,授官没有定制,都是根据岗位实缺或岗位需要,由吏部统一安排。这些状元中,有的出任州府司马,有的任职六部的主簿,有的进入御史佥事,有的留在皇帝身边任右拾遗,有的入太子府任詹事,甚至还有的出任知县。

  这些官职,有从五品的,也有从九品,高低不一,大小不等。可见,唐朝的科举体系还不太成熟,授官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宋朝对文人极为重视,科举制度也日益完善。宋太祖开国后,极其重视科举,对科举考试高中者即授实职。他还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仕子进行最终的考核,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大幅提高待遇。而且非常明确的规定了新科状元为将作监丞,外放通判或参军。宋人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载,“宋太宗临轩放榜,三五名以前皆出二郡符,迁擢荣速。一般州郡的通判为正六品官阶,而状元出任的通判可授从五品官衔。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王拱辰,中了状元后出任怀州通判。

  元朝殿试放榜分左右两榜,右榜为蒙古人、色目人,左榜为汉人、南人。元朝总共进行了16场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人一共有1139人,其中右榜状元16人,左榜状元16人。元朝的状元通常授官翰林国史院修撰,也有授集贤馆修撰,两者差别不大。当然还有个别的授承务郎,为尚书省各司衙的属官,类似主薄、管事之类的职务。翰林国史院修撰的官阶一般为从六品。明清两朝的科举开始盛行八股文,状元通常授官翰林院修撰。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文体为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不允许自由发挥。

  清朝在雍正皇帝前,也是分满汉两榜取士,和元代分左右两榜相同。但雍正皇帝继位后,他认为满人做官的机会比汉人多,为了更好地体现满汉一家亲,他把两榜合并,满人汉人同殿考试,公平竞争。明清两朝的状元,都翰林院修撰,几乎没有例外。都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衔,而榜眼和探花只能授翰林院编修,属正七品官衔。到了清代晚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科举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且发展新学、创办新校、接轨西方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6人联名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兴办现代学校。于是,清廷谕令从1906年就开始废除科举制度,停止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度从此消亡。

  当然,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高中状元也只是意味着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之路的起点比别人领先半个身段而已。如果躺在荣誉和地位的光环里,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那对天下苍生又有何意义呢?古代的状元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今天的北大清华也是莘莘学子们的梦想。古代的读书人也好,今天的学生也罢,都需要怀揣一个梦想,都需要有一股向上的动力,都需要不可懈怠的努力奋斗。向着梦想进发,保持自己的初心,每前进一步都会离梦想更进一步。加油吧,所有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