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太宗一世英名,为何在接班人上犯了太多错误

  那些血与火的岁月,阴谋与阳谋交织的布局,那些贞观盛世的铿锵之音。英雄总有老的时候,盛宴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巩固了大唐王朝基业,在晚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难解的政治困局之中。这个困局就是“接班人问题”。

  在进行权力统治时,当然得为大唐子孙铺好路,选好合适的接班人。那么这时谁会是太宗的接班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所以,他是当然的太子,在理论上是日后大唐的接班人。可是,随着儿子们慢慢长大,李世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几个儿子中,他更加喜欢魏王李泰,原因是李泰爱好文学,更有治国之才,而太子李承乾则脾气暴躁。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使得魏王党形成,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于是,太子党和魏王党开始在贞观后期展开斗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突然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可是在随后的审查中,竟然查出太子的谋反计划。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竟然谋反,这事对李世民的心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最后,李世民处死了参与谋反的大臣,将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

  太子李承乾被废,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大唐的接班人应该是魏王李泰的了。如果真的这样,问题也还不算复杂。可惜,李泰的情感作秀太“过”了。他为了让李世民早日立自己为太子,对老爸展开了情感攻势。一次,他扑到李世民的怀里,动情地说:“老爸,如果你立我做太子,我当上皇帝后,就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掉,以便日后将帝位传给我的弟弟李治。”

  李世民很感动,就把这话转述给了大臣,意在替李泰“拉票”。可是,大臣褚遂良看出了破绽,他指出,李泰的说法不符合常识,因为人伦之情从来就是父子亲过兄弟的。李泰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为了骗取太子地位而已。等他当上皇帝之后,怎么可能为了弟弟杀死自己的儿子呢?同时他还提醒李世民,如果您非要立李泰为太子,请事先安排好晋王李治,否则,李治日后就会不安全。

  后来李泰还自作聪明的跑去给李治警告,别让李治和自己争。这些事反而提醒了李世民,要立李泰的话,李承乾和李治都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于是李泰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唐高宗皇帝。唐高宗在唐朝的地位很尴尬,他平稳地做了35年的皇帝,这在唐朝所有皇帝当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时间最长的。

  可当今天我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于是有人说他懦弱无能,有人站出来为他平反。说他懦弱无能,可以举出一二三点;说他指国有方,也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