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记忆真的过目不忘吗?

  利玛窦在中国时,他过人的记忆力常被他人所称道,许多中国士大夫想要向他学习,于是他用中文写了《西国记法》来介绍记忆方法,该书后来被重新摹写,《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是在台湾出版时翻译的名字。

  利玛窦的记忆力堪称过目不忘。他在澳门只学习了一年汉语就进入中国大陆,而在此之前他对中国的了解少之又少。在华传教的过程中,他不断学习中国文化,成就不凡,不但可以用中文翻译西方书籍,还能与中国士大夫坐而论道,辩论一些中国儒家的东西。除了中国知识,利玛窦还精通许多自然科学,以及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据说还会一些日语。

  不过除了一副好记性,利玛窦也有一套他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就是记忆宫殿法。这种方法主要指根据所事物的顺序变成一个个的意象,并把意象封存在一个宫殿里,而这个宫殿就在你的脑海里。因为这个宫殿你非常熟悉,所以当你在宫殿里沿着一定的路线参观时,你每看到一件东西,你就可以根据它的特征来联想起自己把它存进来时的当初记忆。

  利玛窦当初所写的书,只有他对自己记忆方法的介绍,包括他用四种记忆意象做的举例。而《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则是在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作者新的理解以及利玛窦生平和经历、当时的世界背景等内容。

  利玛窦来华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因为来华传教而被中国人熟知。

  利玛窦出生于1552年,从小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读书从而培养了他对神学的深刻喜爱。即使父亲把他送去学习法律,后来他也中断了学习加入了耶稣会。至此,他完全投入对神学的学习,此外还学习哲学、拉丁文等多国语言。

  在来华前,利玛窦先被派往了印度传教,那是1578年。在印度的两年,他一方面实践传教,另一方面继续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语言,从而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神父并被举荐到中国去传教。当时的中国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因为朝廷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所以欧洲的传教士们居住并传教的中国也只是在澳门而已。

  利玛窦于1580年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来到澳门,因为途中患上重病,所以等他到达时已经是两年以后。利玛窦只在澳门居住了一年就进入了中国,首先在广东肇庆进行传教。此后,他又在韶州、南昌和南京等地先后居住并建立传教驻地,直到1601年他到了北京,至此他在北京长期居住直到病死。

  利玛窦来华传教期间,除了介绍天主教教义,还向中国人宣传西方传统文化,而他传播的主要对象就是他所结识的士大夫。同时,利玛窦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折服,不断学习和研究,也把不少中国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到了国外。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属于最早认识中国的传教士之一,而传教的过程中他一直有记录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之后这份日记被另一个传教士金尼阁翻译成拉丁文,整理后出版成书,书名叫《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国引进翻译时改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在中国居住并传教近三十年,期间虽然辗转多处,但不变的是他一直在接触中国士大夫,而且主动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利玛窦在他的日记里记录的是他见识到当时真正的中国,而且也包括他对中国的观察和认识。

  翻译利玛窦日记的金尼阁,也同样是耶稣会的来华传教士,不过是比利时人。他在利玛窦死后才来到中国,也结识了不少以前利玛窦的中国士大夫好友,所以对其过去的经历颇为了解。之后,在他回欧洲的途中,他就将利玛窦的日记进行了整理和翻译,并且稍作添加和修改。该书出版后,因为书中把去中国传教与淘金冒险类比,所以在欧洲天主教会中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该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主要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政治、地理、物产、机械、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之后的四卷则是叙述西方传教士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中以利玛窦自己的内容为主。该书常被拿来与《马可·波罗游记》作比,但不同于由故事构成的游记,该书的记录以亲身经历为本,展现的是一个更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