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身为抗倭英雄的胡宗宪,为何会贪扣军饷呢?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胡宗宪临危受命,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出发前立下誓言:某此行,不擒汪直、徐海,靖东隅,誓不回京。说到做到,他来到浙江后,整肃军纪,训练士兵,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为了重金犒赏士兵,甚至不惜贪扣军饷。而这也是胡宗宪被人诟病的地方。

  胡宗宪之前,朝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抗倭,结局都是失败,胡宗宪仔细分析情况后,决定不走之前的战略老路。他发现真正可作为敌人的只有倭寇首领—汪直和徐海,这二人机敏狡猾,根基深厚,只要撼动了他们,其余鼠辈自然四散。

  有了策略方向后,胡宗宪放弃了以暴制暴,准备首先智取汪直。此时,明军抓了汪直的妻子、母亲等人,将他们关在监狱,胡宗宪却将他们放了,并妥善安置。同时,胡宗宪派密探去日本探查、招抚汪直,对他软硬兼施,汪直见亲人心切,报告了徐海的行踪。接下来,胡宗宪又成功擒杀徐海,明朝几十年的匪患得以缓解。

  然而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朝廷各方势力却风起云涌,紧接着就发生了“内阁首辅严嵩义子赵文华以祭海为名来浙江考察军务”的事情,胡宗宪再次陷入困局:要么依附严嵩父子,继续掌握抗倭大权;要么拒绝依附,黯然回京。胡宗宪权衡之后,最终选了依附之路—小人掌权,他只能低头。果然,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胡宗宪晋升为封疆大吏,手握重权。从此,胡宗宪和严嵩父子息息相关。

  胡宗宪作为严嵩推荐的人才,每一次胜仗都是严嵩的功绩,在嘉靖面前,胡宗宪成了严嵩获得信任的重要人物。不过,胡宗宪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严嵩一党对自己的期望,那就是常打胜仗诛杀倭寇,但不可将倭寇杀尽,杀尽了,功绩就没了。于是,战事在胡宗宪的掌控下,时而胶着,时而大捷。直到严嵩死后,胡宗宪贿赂严世蕃的证据被翻出来,随后入狱。他在狱中写下万言书《辩诬疏》,却被嘉靖无视。胡宗宪彻底绝望,自杀身亡,死前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时年54岁。

  纵观胡宗宪的生平,他抗倭的功绩比戚继光大,世人为何却只知戚继光而多数不知胡宗宪呢?原因之一是,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给自己的功劳簿抹上了一笔黑。还有一层原因是,胡宗宪死后,严嵩的死敌徐阶上位,徐阶不会给严嵩一丝一毫翻盘的机会,胡宗宪作为严嵩附属,自然功绩清零。

  而且嘉靖年间,政治波谲云诡,民间疾苦、臣子含冤,大都是某些政治家向上的台阶,置身其中的胡宗宪只能深陷困局,不得挣脱。遥想多年前他出生时,胡父给他取名宗宪,这个来自《诗经》的名字,本就是寄托了家国梦想。而他也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期望—保家卫国,续写英雄传奇,享高官厚禄,成栋梁之材。

  只是,英雄也是人,胡宗宪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如岳飞那样毫无瑕疵的英雄,但他贿赂严嵩父子、贪污金银,最终却保护了海疆、犒赏了士兵,以至于多数人对胡宗宪的评价仅限于德与才无法平衡导致,殊不知处于政治不清君不明的嘉靖年间,臣子想建功立业很难做到一身干净。对于胡宗宪来说更是如此,权力与民心相悖,赤胆与奸佞依存,那个王朝有善恶,却没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