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徐增寿:父亲是明朝开国元勋,自己却被皇帝劈死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徐增寿。

  朱元璋手下有很多得用的武将、谋士,但所有功臣中,徐达无疑是最得他看重的。

  徐达从1353年就追随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极高,给他送了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扫平内忧外患之后,朱元璋排定功臣名次,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为开国“六王”之首。

  但是,徐达虽是大明头号开国元勋,他的儿子却被皇帝一剑劈死。本可以成为大明最牛官二代的徐达之子,怎会落得这种下场呢?咱们慢慢聊。

  先说明,这里的皇帝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整件事情,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关。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为帝。可他是个书呆子,身边围绕的大儒们也是书呆子,讲理论头头是道,玩政治不行。他们认为藩王对中央政权威胁太大,应该削藩,就简单粗暴地开始行动了。

  逼得湘王朱柏率领全家自焚而死,朱允炆在宗室里的名声就此一落千丈,就连普通百姓也觉得他太过分了,太祖才驾崩,就容不下太祖的儿子们了。本就有异心的朱棣抓住时机,起兵靖难。

  他起兵不要紧,徐达家可为难坏了。为啥?因为朱棣的王妃,是徐达的长女。

  此时徐达已死,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之爵,对朝廷忠心耿耿;次子徐膺绪是庶子,能量不大,没啥表现,可忽略;三子徐添福早卒;四子徐增寿暗中支持朱棣。

  也就是说,朱棣的大舅子向着朱允炆,四舅子向着他,徐家内部出现分裂。

  据《明史》记载,朱允炆曾征询过徐增寿的意见,问他认为朱棣会不会造反?

  徐增寿明确表示不会,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这里的先帝指的是朱标,意思是朱棣和朱标是亲兄弟,同气连枝,享受着人间最顶级的富贵,怎么可能造反?

  当然啦,朱允炆根本不信他的话。有时候人固执起来没办法,朱允炆认为朱棣一定会反,谁说都没用。其实,如果他做点表面功夫,对藩王叔叔们不那么恶劣,也许舆论还站在他这一边。

  但朱允炆却咄咄逼人,一步步夺藩王们的权,断他们的路。别说朱棣本就想反,就算不想,也会被他给逼反的。

  何况,新旧帝王更替之际,新帝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威望,最要紧的是稳。纵有什么事也该压下去,以后再处理,让朝中保持一片祥和才是明智之举。

  例如后来的朱瞻基,和朱允炆遇上了几乎一样的状况,也是身为强藩的叔叔想夺位,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何在?就是朱瞻基先稳住了叔叔朱高煦,待时机成熟再一举而诛之。

  反观朱允炆,前期基本上都是他在找事,又没找到关键点上,不但没损害朱棣的实力,还让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了。

  说回徐增寿,朱允炆知道他偏向朱棣本就有意见,后来得知他偷偷给朱棣送京师的情报,更是怒上加怒,觉得这小子吃里扒外。于是燕军渡过长江后,朱允炆召来徐增寿,当面质问他“你不是说朱棣不会造反吗?现在怎么说?”

  都这时候了,徐增寿还能说什么?只好无言以对。朱允炆大怒,亲手持剑诛杀徐增寿。站在朱允炆的角度,徐增寿的确该杀。

  朱棣登上皇位后,感念徐增寿对自家的好,追封他为武阳侯,谥号“忠愍”,后来又多次累加,直至定国公,子孙世袭,定岁禄二千五百石。这一脉共传了九世,与明同长,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在崇祯十七年被大顺军所杀。

  那忠于朝廷的徐辉祖如何呢?这么说吧,两面不是人。

  朱允炆不信他的忠心,怀疑他也偏向朱棣,还有人进谗言,说徐辉祖因朱棣是至亲而未尽力作战,朱允炆便收了他的兵权,闲置在家。后来实在无将可用,才再次命他领兵与燕军作战,但已经回天无力了。

  朱棣进入南京后,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出面支持朱棣登基,被下狱审问。朱棣极为愤怒,气头上想要杀他,他执笔写道“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事实上,朱棣只是在吓他,有徐皇后和徐增寿这层关系在,怎么着也不会要徐辉祖的命,革职削爵了事。

  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令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之爵,这一脉传了十一代,最后一代投降清朝。

  总之,徐增寿被朱允炆一剑劈死,并不算冤枉。而以徐辉祖的立场,忠于朱允炆很正常,朱棣对他也算仁慈了。皇位之争,哪次不伴随着流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