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什么会对年贵妃如此恩宠,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不爱
对雍正和年贵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病重,雍正皇帝将其晋封为皇贵妃的同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年氏贵妃秉性温柔,持躬淑慎。朕为王时,侍朕能尽敬诚,在皇后处小心恭谨而行。待下人宽厚平和。朕即位后,贵妃为皇考皇妣大事,俱尽心,负病以行诸礼,实可谓能助内政。
在雍正皇帝眼中,年贵妃乃系一位性格温柔、谦虚谨慎;对上恭敬、对下宽厚;深谙孝道、礼法,更能赞襄内政的贤内助。很明显,《甄嬛传》中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年世兰,较之历史上的年贵妃差得太远太远。
除此之外,《甄嬛传》中的雍正皇帝对年世兰带有明确目的的恩宠,也和历史事实不符。仅就恩宠而言,雍正皇帝对待年贵妃甚至超过了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而且有较为充足的证据证明:
1、年贵妃在世期间,包揽了雍正皇帝所有的子嗣,8年生育了4胎;
2、年贵妃所出次子——福惠,乃系雍正皇帝最为钟爱的皇子。而且,福惠出生以后并未交于乳母抚养,而是由年贵妃亲自抚养;年贵妃病逝后,雍正皇帝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抚养。福惠8岁时病逝,雍正皇帝一度“心痛不可解”;甚至乾隆皇帝也曾亲口承认“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
3、年贵妃病逝后,“深为轸念”的雍正皇帝为其举行了极为隆重的丧仪,治丧5日便用了97500个金银锭,超过了后来孝敬宪皇后的丧仪用度。
雍正三年九月,年贵妃的兄长年羹尧被朝廷议政大臣开列九十二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为了避免正值病中的年贵妃受到影响,雍正皇帝一直未作出对年羹尧的最终判决。直到年贵妃的丧仪过后,雍正皇帝才对年羹尧开恩处理,命其狱中自尽。由此,足以证明年贵妃在雍正皇帝心中的特殊地位和受宠程度。
那么,年贵妃究竟好在哪里,能得“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的雍正皇帝如此恩宠?
以年贵妃为原型的《雍正美人图》
1、年羹尧乃至年氏家族对年贵妃的积极影响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够取得“九子夺嫡”的最后胜利,“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已经成为后世学者的一致看法。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对皇十四子胤禵所辖西北大军的有效钳制,绝对程度上保证了康雍皇权的平稳更迭。年羹尧对皇四子胤禛夺嫡的积极作用,势必会影响年氏在胤禛心中的特殊地位和受宠程度。
除了年羹尧的积极影响,“满门朱紫”的年氏家族对于年氏的地位稳固和所得恩宠影响,也绝对不容忽视。
年氏的祖父年仲隆,虽然在松锦大战中被俘,族人被编入汉军包衣佐领之下,成为了满人的奴隶,但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并脱离了贱籍,并就此开启了年氏家族的腾飞。年氏的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年氏的大哥年希尧,官至内务府总管、左都御史;二哥年羹尧,更是嚣张到没谱,官至抚远大将军并加封太保、一等公爵,成为雍正皇帝的“肱股之臣”。
一个强大的外戚家族,从来都是后宫妃嫔受宠的根本所在,对于政治势力薄弱、夺嫡优势并不明显的皇四子胤禛而言,更是如此。
2、完美的伴侣
当然,拥有强大的母家,也只是年氏受宠的起因,而非主因。真正让年氏成为宠妃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身的显著优点。
清朝官方文献虽然未对年贵妃的外貌长相有过明确记载,但这对于“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的雍正皇帝而言,并不重要。根据雍正皇帝的评价来看,年贵妃对待雍正皇帝“克尽敬慎”,不关心夺嫡,更不敢过问政事,只是默默关心着自己的丈夫。康熙皇帝驾崩、孝恭仁皇后崩逝,有孕在身、行动不便的年贵妃从未有过消极表现,“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
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认认真真地履行孝道;如此伴侣,几乎适合于所有类型的男人,尤其是对于“以勤先天下”,过度消耗身体和精力;“以孝治天下”,需要以身作则、厉行孝道的雍正皇帝。
《宫锁心玉》中的年贵妃
3、完美的后宫二把手
雍正皇帝登基,将侧福晋年氏晋封为贵妃,成为雍正后宫中仅次于孝敬宪皇后的二把手,并赞襄中宫处理后宫庶务。
对于年贵妃而言,她绝对拥有资本成为《甄嬛传》中的年世兰:
1、位居贵妃高位,乃系雍正后宫中的二把手;
2、拥有赞襄后宫庶务的巨大权力;
3、拥有年羹尧这种被雍正皇帝视为“恩人”,誓要和其争做“君臣知遇之千古榜样人物”的强大靠山;
雍正皇帝登基后便一头扎入浩瀚如海的奏折中,根本没时间垂怜后宫,更没有精力处理后宫的繁杂内政。如此背景下,皇后和年贵妃对后宫的有效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年贵妃对待皇后“小心恭谨”;对待下属“宽厚平和”;对待后宫庶务“持躬端肃,有典有则”的贤内助表现,自然会令雍正皇帝青睐有加,给予特殊恩宠。
后记
对于雍正皇帝这种将全部精力用于前朝政事的帝王而言,能对年贵妃如此恩宠,属实不易;但就年贵妃强大的外戚势力、身为伴侣和身为后宫二把手的杰出表现来看,雍正皇帝能对其如此恩宠,也是必然结果。
放置现今社会,一个拥有强大母家背景却不骄纵、不蛮横,只懂得心疼丈夫、尽心处理家庭事务的女人,哪个不爱?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实录·世宗实录》、《雍正朝汉文谕旨》、《皇朝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