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说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原因是

  在许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窃国大盗”袁世凯可谓是近代史上十足的反面人物,对其大加挞伐者不可胜数。然而就客观事实来说,袁世凯在经济、国防多方面均有建树,对后世也不无贡献。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15个省份先后独立,清廷已经摇摇欲坠。翌年,南京国民政府顺利成立,清政府已名存实亡,同年2月,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仪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政府在法理上正式宣告终结。

  此时的溥仪不过是个6岁的小孩子,隆裕太后又是一个妇道人家,因此他们找到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张謇(jiǎn)拟写退位诏书。张謇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按照以往皇帝退位的先例,提笔在绢帛上写下了“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海宇乂安,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钦此。”等内容。

  退位诏书草案写好后,被呈送给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谁知他却紧紧皱起了眉头。虽说退位诏书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的国情毕竟和古代不同了,为了避免留下不必要的隐患,袁世凯口述了“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并让张謇续写在“海宇乂安”之后。

  事实证明,袁世凯的确比张謇看得更远。在当时,由于清朝国力衰微,英、俄殖民者早就对西藏、新疆、内外蒙古等地虎视眈眈。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早期所提出的“驱除鞑虏”的纲领,也恰好给了帝国主义列强划分中国的把柄,他们可以借此把满清故地——东北三省划离中国版图。

  此外,“驱除鞑虏”也是对清朝民族政策的否定,明朝时,藏、蒙、疆还不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由于清朝统治时期奉行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这才有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若是有人拿此大做文章,那么曾奉行“驱除鞑虏”政策的民国政府掌权后,其对边疆的管理就几乎没有任何法理依据,添上这句话后就有效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

  一方面,退位诏书表达了出民族平等的思想,有力稳定了边疆六省的民心;另一方面,也从法理上再次声明东北地区、内蒙(包含外蒙)、新疆、西藏为中国领土。虽然袁世凯最后窃取革命果实,实在令人不齿,但他为维护民族平等、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值得后世肯定与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