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秀才真的有那么厉害吗,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你真的了解古代秀才学历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记得当初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对剧中吕秀才这个人物,印象很深刻。他比起其他角色,好像是多张了好几张嘴:不管说起什么事儿来,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这让人不禁会想到一个问题:古代的秀才,这么厉害的吗?那为啥在别的电视剧里,好像秀才都不值钱的样子,感觉满大街都是秀才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就得从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上说起了。

  古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发展

  原始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讲究齐心协力,而人才选拔自然也是靠民主投票,历史上的“禅让制”也就是这么来的;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财富出现了两极分化,所以夏商周时期搞的是“世袭制”;而到了秦朝以后,经过变法,主要是靠军功来接受嘉奖。

  到了汉朝以后,算是有了一些起色,于是推出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理论上是要从民间去选拔可用之人,但是发展到东汉以后,这都成了噱头,真正进入朝廷为官的,还是官宦子弟;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更直接了:九品中正制,看重的就是门第,所谓“寒门无贵子”就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而到了隋朝以后,在隋文帝的坚持下,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重大改革,科举制度自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古代秀才的真实水平

  秀才这个称呼,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但是,它真正有含金量却是从隋朝开始的。关于隋朝考取秀才的难度,《北史·杜正玄传》记载,宰相杨素考核完当时的学子后,感慨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当时整个隋朝,能被录取的秀才,也不过十来个人。按当时的参考人数和录取比例来算的话,这现代的研究生就算是穿越到隋朝去,还真不一定能考得上!由此足见,在隋朝考秀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到了唐初,科举制得以发扬光大,而秀才科也成了当时众多科目中最难的一科。从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至贞观年间,这三十多年里,全国每年只有一、二个人能通过秀才科的考试。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秀才的含金量可能是最高的。后来,因为秀才科太难了,于是这一科就被废掉了。

  宋朝的秀才,社会地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特权,比如说:可以秀才可以免除差徭、见到知县可以不跪、地方官府不能随意对其用刑等等。从这上面来看,就可以理解读书人为何要死乞白赖地考秀才了。毕竟,有了这个身份,是可以得到很多实质性的好处的。

  到了明清时期,通过县、府试的考生便可以称为“童生”。历史上最有名的童生,大约就是那个范进了,一篇《范进中举》把中国古代科举中牵扯到的人物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之后,被录取的叫生员,也就是秀才了。

  到了清朝后期,朝廷每年约录取秀才两万人左右,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一万五千分之一,而现在,我国每年录取的博士数量,都要比这个稍微高一些。也就是说,按这个算法来看,研究生学历放到古代,还不如个秀才,更别谈考得上了。

  古代秀才的真实地位

  从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来看,秀才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其实是非常有分量的。但是,为何到了电视剧里面,秀才好像就成了“骂人”的话呢?这种情况,跟以下这几个方面原因有关系。

  首先,宋朝之后,很多人把读书人统称为“秀才”。就像现代人把上了大学以后的人,统称为大学生一样,这本来是个没有什么褒贬性的词,但是跟一些特定的社会现状联系在一起以后,就仿佛成了骂人的话。

  比如,先前从英国回来的大学生,非要要求吃这、吃那。而这样的东西被发布到网络上以后,大家会说:看看这些大学生,真没有素质。而秀才被看低,也是如此。比如,当初的范进。

  范进五十多岁以后,才熬成了秀才,到后来又侥幸考成了进士。但是在这之前,作为童生的范进一辈子没干啥大事儿,好吃懒做,好像除了“学习”,其他啥事儿也干不成了。

  这样的作为,自然就让乡里乡亲们看不起,会让乡亲们不自觉地认为:读书人又咋样?成了范进那样的秀才,还不如一辈子不读书!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非常富裕。历史上,一直有“穷酸秀才”这样的说法,从这个称呼上也足以看出,这不是什么好词儿。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读书,本就是个烧钱的事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学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当这个学子成为秀才以后,没能再进一步,那么他的收入,也不会太高。在一般人看来,大多数止步于秀才的学子,赚的并没有以前花的多,这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于是,秀才成了“失败者”的代言人。

  最后,电视剧中总要有一些夸张和艺术杜撰的成分。就比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看着憨憨傻傻,张嘴就是“之乎者也”,你会感觉这种人已经和社会脱节了。

  但是,他的这种“清高”,又让人觉着:你都没啥本事,还天天卖弄你那点文采,这不是让人看不起吗?再想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仿佛更能理解大多数秀才在古代时候的尴尬地位了。

  结语

  其实,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有不少弊端的。比如过于形式化,会束缚学子们的思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的科举制,也的确是给了寒门学子一个机会,让不少人有了努力的方向。

  就好比现在的高考,不管怎么说,它让学生们都站在了统一的起跑线上。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有希望,可以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总比那种推荐制、察举制等,让人感到有希望的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