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宫秘史:乾隆与和珅有说不清的前世情缘吗?

  有清一朝,大概要数乾隆皇帝与大贪官和珅的君臣关系最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了。和珅之贪,乾隆其实是最清楚的;和珅最后的命运,乾隆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然而,对于贪赃枉法,受贿敛财,直至富可敌国的和珅,乾隆生前不但始终没有下手,而且,就连“朝中第一宠臣”的地位,也一直延续到乾隆寿终正寝的那一刻。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自诩自己聪明过人的乾隆皇帝到晚年真的糊涂了呢?还是大贪官和珅的媚主手段十分高明呢?个中原因,既是,又不全是。这是因为,终和珅一生,得宠于乾隆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前世情缘说”。

  据《清宫秘史》记载:还是在乾隆皇帝做宝亲王时,就曾经喜爱过自己的老爹-雍正皇帝的爱妃马佳氏。有一天,两人嬉戏,马佳氏不小心撞伤了宝亲王的眉角,恰好此事被皇后纽祜禄氏看到了。皇后大怒,一道懿旨,赐马佳氏在月华门自尽。当宝亲王闻讯赶到月华门时,马佳氏只剩一丝游息,宝亲王流着泪,咬指滴血于马佳氏颈部,悲凉地说:“吾害你矣,魂若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以其颈之红印为记。”宝亲王的话音刚落,本己毫无知觉的马佳氏眼里却流出了两行热泪,香魂亦随风而去,宝亲王凄然而归。

  二十多年以后,乾隆偶然看到了在宫中当侍卫的和珅。一见到这个如玉树临风般的白净美男子,乾隆仿佛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和珅可不是电视荧屏中演员王刚饰演的那副模样)。更令人惊奇的是,乾隆发现这个英俊的年轻人颈部竟有一颗红痣,一问年龄,恰好二十四岁,既与马佳氏死时的年龄相同,也与相约马佳氏来世再聚的时间相仿,更奇怪的是年轻人颈部那颗红痣竟与当年滴血的位置相同。笃信佛教转世轮回说的乾隆认定,和珅就是马佳氏转世。从此,乾隆对和珅大加宠爱,犹如汉之哀帝刘欣宠爱董贤(同性恋基哥)一般。

  往事己逝,这则载于《清宫秘史》的资料,是否参杂了杜撰的成份,是否属于“奇闻逸事”一类,己不得而知了。但从乾隆皇帝自始至终对和珅宠爱有加,以及禅位时对和珅说的一番话来看,“前世情缘说”又并非空穴来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以曾经许诺过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皇祖康熙六十一年为由,禅位给嘉庆。禅位当天,乾隆就耐人寻味地对和珅说了一番话:“吾与你有宿缘,故能若是,后之人将不容汝也!”意思是,因为我与你有前世之缘,所以才会对你宠爱有加,待我百年之后,别人一定容不了你了!这段记载于《清宫遗闻。卷一》中的话,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乾隆笃信和珅是马佳氏转世,二是两人之间的感情确实超过常人,三是乾隆对和珅在自己百年之后的命运心知肚明。

  当然,乾隆对和珅的宠爱,也不是单靠“宿缘”来维系的,和珅不但相貌英俊,而且有才,他的出众才干也是乾隆大为欣赏的。和珅精通汉、满、蒙、藏几种文字,在满朝文武中,仅此一人。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四月,乾隆第五次南巡,銮驾返回山东济宁的时候,收到了西藏六世班禅的飞骑传书。乾隆看不懂藏文书信,而随行的官员也无一人能看得懂。找来和珅,他拿起书信便念,原来是六世班禅为乾隆的七十寿辰送来的贺寿函。乾隆听后大喜,便命和珅用满、汉、藏三种文字拟写诏书,准许六世班禅于次年万寿月(乾隆四十五年八月)赴热河,并命和珅抓紧催建弥福寿庙(今承德小布达拉宫),以备六世班禅的到来。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廊尔喀(今尼泊尔)国王派兵进攻西藏。清政府为了粉碎廊尔喀军队的进攻,先后两次在西藏对廊尔喀用兵。其间,西藏呈朝廷的奏文,都是由和珅翻译的;而朝廷对西藏的谕旨,也是由和珅起草,乾隆定夺,然后再由和珅用满、汉、藏三种文字书写的。特别是在这些谕旨中,有相当多的是清政府关于对廊尔喀用兵的谋略,这些谋略对清军战胜廊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和珅功不可没。乾隆鉴于和珅在西藏用兵上的突出贡献,擢升他为理藩院尚书,管理蒙、疆、藏一切事务。

  晚年的乾隆最爱享乐,深谙此道的和珅既送钱,又送美女;和珅对乾隆的了解之深,照顾之周,就连几任皇后都自叹弗如;晚年的乾隆,简直到了离了和珅连觉也睡不安稳的地步。乾隆爱念咒,念咒时嘴里嘟哝一些什么,皇后、嫔妃都不知道,只有和珅能听明白。

  晚年的乾隆,既喜爱“风花雪月”的享受,又爱惜“贤君圣主”的名声,很有些“既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味道。因为乾隆前四次下江南,每次都得花费内务府四十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沿途地方的进贡,很是劳民伤财,因此,引来了不小的批评。和珅摸透了乾隆的这一心思,于是,乾隆的第五、六次南巡都由和珅一手操持筹措,没花内务府一两白银,既满足了乾隆的游性,又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乾隆每到一地,和珅都要暗示地方采集绝色女子供乾隆消遣。其中第五次南巡到扬州时,地方盐商汪如龙献上了绝色美女雪如,结果,得了美色之后的乾隆,竟然三天三夜闭门谢客。

  也许,正是因为乾隆笃信与和珅的前世情缘,所以乾隆与和珅结成了关系错综复杂的儿女亲家。也许,这就是乾隆想把自己未了的前世情缘,转移到儿女们身上去的原故。也正是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宠爱,和珅才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有恃无恐地大肆收刮民脂民膏,而未被乾隆惩治。“多行不义必自毙”,也许,正是“前世情缘说”,成就了和珅,也毁灭了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