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莽如何利用民意,把女儿推向皇后的宝座

  汉平帝时期,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很老了,而且会越来越老,即使宫廷的营养和医疗条件优越,也无法保证她一直健在。若是她突然挂了,王氏家族将失去与皇室相连接的唯一纽带,王莽的外戚身份将迅速贬值,成为过去式。千万不要小看“外戚”这个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专权的一件合法外衣。

  要说简单,很简单。凭王莽的地位,他要强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易如反掌。但这显然不符合王莽的风格——他向来不做霸王硬上弓的事情,任何事都要酝酿到瓜熟蒂落才肯出手,一出手即命中目标。王莽需要解决的是:必须在合理合法的程序中,在大家真心实意地祝福中,水到渠成地把女儿嫁给汉平帝——难就难在这里。程序问题是个大问题。

  王莽必须首先淡化一点:他要嫁闺女。然后将它转化成:汉平帝要娶媳妇。千万别小看这个物理变化。生活之中,你要么做主语,要么做宾语,要么“把”,要么“被”。在不同的情境中,“把”和“被”会产生云泥之别的效果。在嫁女儿这个情境中,王莽将“把”转化成了“被”。这是一招妙棋。把这一切想清楚后,王莽便给王政君上书道:“平帝年龄渐渐大了,得把找女人的事儿提上日程了。而且,前几任皇帝的子嗣都不算兴旺,由此衍生了很多问题。因此,这更显示出为汉平帝找女人的重要性了。”

  王政君一看,王莽说得在情在理,当然没有阻挠的道理。而且,以她的智商,根本不可能猜到王莽在其中预设的埋伏。即使王莽告诉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相信她也会答应的。一来,老人家都有盼孙子和盼重孙的心理。二来,这也是为了老王家千秋万代嘛。退一万步说,即使王政君当时不答应,也会在王莽的劝说下答应的——这符合她一贯的性格。日后,将会有无数事实证明王政君的这一特质。

  老大已经拍板了,那接下来就是按规矩办事了。朝廷有专门官员负责此事,他们对整个流程比谁都门儿清。首先是海选。那些贵族出身的未婚女士,通常是第一轮海选的货源。此时,不看长相也不论品德,就比出身。这有点像现世的政审。第一轮海选的名单交上来之后,王莽一看,蔚为大观啊,一大堆拥挤的姓氏和陌生的名字。不说别的,单是出身于王氏家族的,就足够配置好几座后宫,或者好几坨“八大胡同”了。

  他费了半天功夫,才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找到了女儿的名字。王莽皱了皱眉头

  。这显然不行啊,女儿被挤掉的可能性太大了。想到这,王莽就又给王政君上了一道奏章:“我的女儿长相不俊美,无花容月貌,仅仅比西施飞燕什么的好看那么一点点而已。我的女儿性格也不够好,除了温柔贤惠聪明体贴之外,竟然找不到别的优点。所以,就不要把她列入候选名单了。”

  王政君一看奏章,当即思忖道:我这侄子夸起闺女来可真够不要脸的。但她依然按照王莽的意思下诏道:“大司马的女儿是我的娘家人,就不要列入名册了。同理,所有王氏家族的姑娘都不要备选了,全从名单上划掉。”

  如此一来,名单上立即空了一大片。不过,王莽需要的不是这一大片空白。他需要的是把这一大片空白让女儿的名字独享。

  他在耐心等待。很快,这个消息公之于众。一听说王莽的女儿被排除在皇后候选者之外,人民立即不答应了。几千名人民汇聚在宫门前,向政府提出抗议:“王司马德高望重,想必他的女儿也会才貌双全,为什么选皇后时要把她排除在外?我们不答应。”这些人民中,有下层官员,有儒家的知识分子,还有普通的平民。王莽见状,只好派人去安抚。但没用,人家说了:“就是不答应。”

  王政君见状,也派人去安抚,但也没用,人家说了:“就是不答应。”王政君没辙,只好宣布收回之前所下的诏书,重新下令道:允许王莽的女儿入选。可人民还是不散去。王政君有点不解,便再次派使者前去安抚,使者拿出新的诏书,喊道:“都他妈看清楚了哈,太后已经答应你们的请求了。”可人民答曰:“还是不答应。”使者急了:“那你们他妈的到底怎么才能答应呢?”人民答曰:“直接让王司马的女儿当皇后。”使者无奈,只好一边暗骂着傻逼,一边去向王政君汇报。王政君也没辙,只好把人民的愿望交给大臣们商讨。王莽首先提出了异议:“这千万不可,万万不可,坚决不可。”

  可群臣们却都说:“民意如此,不可违。就这么定了吧。”大家都这么说,而且一再坚持,王莽只好面露难色地说:“那好吧,请有关部门去审查我的女儿,若有半点不合格,必须退货。”审查的结果十分理想,几乎接近满分。王莽一跃成了准国丈。听到这个大喜讯后,终于,宫门口的人民欢喜雀跃着散去,就像他们自己的闺女当了皇后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