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根黄金价值多少,换算做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对民国黄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很多反映上海滩的影视剧中,
常常听到“大黄鱼”、“小黄鱼”的说辞。一开始以为说的是吃的鱼,随着剧情的发展,才明白原来说的是两种重量不等的金条。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说的就是在乱世中黄金是最保值的物品,是硬通货。看到这里咱们或许要问,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到底能值多少钱呢?
“大黄鱼”、“小黄鱼”的叫法是率先从上海叫开的。当时的上海人,多是要用金条来压箱底的,意思是买回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民国时期的一斤相当于十六两,一两按照500克/16计算,大约在31.25克。“大黄鱼”重10两,“小黄鱼”
重1两。也就是说大黄鱼相当于现在的312克,小黄鱼重31克。
显然在民国时期的“大小黄鱼”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在不考虑文物收藏价值的情况下,我们算一下一根金条的价格。
最近一段时间,黄金暴涨。首饰店一克黄金的价格在490-500元左右,那么,31.25×500=15500元,也就是说当时的一根“小黄鱼”的价格在现在的1.5万元左右。对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家里藏几根“小黄鱼”还是藏得起的。
而一根“大黄鱼”的价格和重量都是一根“小黄鱼”的10倍,也就是说一根“大黄鱼”相当于现在的15.5万元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二线城市白领一年的收入了。
小黄鱼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自然不可小觑。在民国期间,一条小黄鱼可以在江南鱼米之乡买下二亩上好水田。5条小黄鱼就能在北京买下一座普通的四合院。
鲁迅先生在北京第二次置业买房时,买下了一座占地400平方的四合院,花了差不多800块大洋。当然,今天的北京四合院已经是天价了,堪比上海的老洋房。按照一座四合院一亿元的价格计算,当年的一条小黄鱼其购买力惊煞人。
不过,考虑到时代不同,盛世与乱世的房屋价值,本身也不具可比性,直接换算或也有一定的偏颇。
在全面抗战之前,一条“大黄鱼”相当于法币一千元,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由于物资紧缺,加上日军的搜刮,黄金价格也开始一路飙涨。
1942年3月,日伪进行币制改革,引发证券市场动荡,短短数天时间,一根“大黄鱼”从原来一万四千元涨到了二万元,跟抗战前相比足足翻了20倍。到了5月下旬,黑市的一根“大黄鱼”价格已涨到了4万元。
但这还不是最高价,在1943年,上海黑市黄金一度高达5.8万元,依然交易火爆。在法币、日伪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的情况下,黄金就是最值钱的硬通物。
后来因为黄字太露骨,黑市交易又把“大黄鱼”改称“加拉大”或“柴板”,成了江湖黑话了,只有行内人才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