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政奉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大政奉还简介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背景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维新派人仕都觉得日本的政治架构应重新建造,否则日本便成为一个各藩割据的分裂国家。而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於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应收回德川庆喜交出的政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