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孙权的简介,为什么他要放走刘备?

  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赤壁大战之前,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暂时依附了东吴的孙权。赤壁大战胜利后,周瑜率领军队攻打江陵,夺取荆州江北之地。曹操由于战船被烧,陆上兵士又大部分染上了瘟疫,基本上处于守势。刘备为了有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只好亲自去见孙权,向他讨一个荆州刺史。周瑜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再加上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一定不会长期居于人下,受人支配。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刘备迁移安置到吴郡,大兴土木为他建造宫室,多送一些美女和珍奇玩物,使他的耳目感官得到愉悦享受,再把他和关、张二人分开,这样大事才可以安定。否则,让这三个人聚集在一起,就像是巨龙得到了云雨,恐怕水池是容纳不了的。周瑜的话说得很清楚,孙权也知道刘备是个英雄豪杰,可他为什么没有扣留刘备,反而是将其放虎归山了呢?

  [$HRgetPages$]

  曹操的压力有增无减

  孙权的江东政权应该说是稳固了,地盘有了一定的扩大,兵力也有所增强。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此长”就一定意味着“彼消”,相反,曹操的力量和地盘同样也有所增长。

  就是在荆州战事暂停以后,曹操仍然占据着原属荆州的樊城、襄阳,大将文聘等人也仍然在为曹操效力。就对手情况来说,曹操同样比南下荆州时少了几个强敌。首先是刘表,他死后,独立的荆州也就没有了。其次是刘璋,曹操南下荆州时,他实际上已经向曹操投降,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实现交地交人的情况,但至少这个人可以不用把他当成即刻对垒的敌人。再说刘璋不是刘备,指望他抗击曹操,简直是痴人说梦,甚至想让他牵制曹操都不可能。还有西北马超、韩遂等人,他们原本就没有大志向,不过是想占地为王罢了。如果真没有了吴、蜀等地,恐怕他们连造反也联合不起来。

  刘备,即便是孙权占有了荆州江南全部和江北的江陵等地,形势也不见的更好。相反,那样一来,孙权就成了曹操唯一一个必须要消灭的敌人,而其他的如刘璋、张鲁、马超等人,是可以通过任命官员的方式实现招降的。所以说,尽管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一点儿都没有减轻。

  刘备,让刘备在荆州分担一下来自曹操的压力,应该是孙权当时最真实的想法。刘备到东吴的京城见孙权,向他要一个荆州刺史当,东吴的大部分人都劝孙权借机会留下刘备,如前面提到的周瑜等,惟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目的是“共拒曹操。”曹操听说孙权用土地资助刘备,当时正在写字,一惊之下毛笔脱手落地。曹操曾经说过,天下英雄惟有他和刘备,这大概就是曹操吃惊的原因吧。

  [$HRgetPages$]

  刘备难以驯服

  三国志》注引鲁肃劝孙权,说曹操初到荆州,并没有施行恩德确立信义。把荆州借给刘备,是借助刘备来安抚荆州,从而给曹操多树立一个敌人,为自己多建立一个同盟者。

  曹操初到荆州,孙权到荆州不是更晚吗?他不是同样有一个施行恩德建立信义的问题吗?相反,刘备在荆州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早一点,刘表将刘备迎接来荆州,给他增加了兵力,让他住在新野,荆州豪杰归附者日益增多;晚一点,曹操进攻荆州,刘备南下经过襄阳,刘琮的属员有很多人归附了刘备。在安抚荆州氏族豪杰百姓方面,孙权能和刘备相比吗?

  刘备是天下“枭雄”,不会是“池中物”,这个孙权不是不知道,但他更知道,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刘备“制服”,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刘备这个人,早期可能没有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但他每到一地都在默默地做着收揽人心的事情。如徐州牧陶谦死后,属下公推刘备为继任者,难道徐州原来的人就没有想当这个主子的吗?还有在荆州,刘表死,他的两个儿子已经不和,老大刘琦为什么要依附刘备?诸葛亮的事情很能说明问题,他守着刘表不去求官,而非要跟着一个还在依附人的刘备,恐怕他也是看出了刘备这个人一定会独立干出一番事业的。要想“制服”这样一个人,恐怕孙权知道自己办不到。这种声望之事可以看成是“软实力”,它对于统治来说很重要,不过,这些都是潜在的,其作用的体现也可能是长时间的。就当下来说,或者是一件突发事件,一次军事行动,有可能起决定作用的还体现在硬实力,而刘备同样具备这样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就是他手下有兵,还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当时顶尖的“熊虎之将”。

  [$HRgetPages$]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想赶往江陵,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截住,后来抄近路赶往汉津,得到了关羽水军的接应,同时前来迎接的还有江夏太守刘琦。

  这个时候,刘备和张飞手下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军队,刘琦死后,他的军队应该是归了刘备,有人估计,刘备手下大概有兵两万。这就是说,刘备还是有一定的硬实力的。孙权在这个时候要是真的软禁刘备,关羽、张飞会转向为孙权出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关羽,他有独立带兵作战的经历,假如说他再得到诸葛亮的辅助,荆州的江北很难说就会归孙权的东吴所有。即便是关羽不能独立成事,那么,无论是凭以往他和曹操的“公谊”还是眼前和东吴的私怨,关羽都不能为孙权所用。将军的价值在战场,他们又不会像文人那样,不受重用就归隐,在那样一个年代,关羽不为东吴所用,就必然会成为东吴的敌人。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原点上,孙权扣留刘备,不但对于来自曹操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少,还平白无故多了一个敌人。还有周瑜所说的“让像他这样的人来统领”关羽、张飞,不说关羽张飞愿不愿意接受,恐怕孙权执政的东吴还真难有人同时震得住两个人。

  刘备短时间内难以制服,留下他可以为曹操树立一个敌人,为自己增加一支友军,孙权所以放走了刘备。同时,有了刘备在上游牵制曹操,孙权还想在下游的合肥有所作为。只不过孙权时运不济,他先是遇上了蒋济这个超级胆略的谋士,又碰到了张辽这个超级胆略的将军,他的这个计划就无从实施了。

  [$HRgetPages$]

  孙权只想偏安一隅,没有大的志向

  赤壁之战前,东吴大部分人都劝孙权投降,认为曹操强大,不能抗拒,而周瑜却能从中找出曹操的软肋,不但说服了孙权,还说服了东吴的一班大臣。

  也就是说,尽管来自曹操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刘备一时难以制服,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比如说曹操,他在官渡之战前面临的形势比当下的孙权不知道要严峻多少,但他还是度过了这个难关。当时,北面的袁绍力量比曹操要强大得多,东面还有一个刚刚造反的刘备,南面除了刘表,还有一个打算袭击许都的孙策,西北方面还有韩遂、马超等一众军阀。曹操及其集团高层分析,西北军阀只想占地为王,相互之间形不成合力,有一个钟繇足以镇守;孙策是靠武力统一的江南,仇人很多,也就是自家内部还不稳定,不敢倾巢而出;刘表这个人优柔寡断,不会在形势不明朗时有所动作;剩下的只有一个刘备,只要首先解决了刘备,就可以专心对付袁绍。而袁绍同样反应迟钝,只要快速地解决了刘备,袁绍不会有所动作。事情的发展果然和事前判断的一样。

  曹操虽然面临的形势是自己一对五,但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再加上一种必胜的信心,曹操始终都能掌握着一对一的局面,而一对一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还有刘备,当时的局面,还有谁比刘备困难?人家就是靠着借来的这块土地立足,硬是西行夺取了蜀地,打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一个国家,换做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能有这番作为吗?

  [$HRgetPages$]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跟随那些已经成功的“主公”而去辅佐一个还在流浪的刘备,就是看到了刘备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远大志向。这实际上和他自己的标准是一样的,要做就做到人臣之极,不做就终老林泉之下。

  帝王,孙权最没有出息。曹操虽然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但这事该这么看:生个儿子是应该像孙权一样,能够守住父兄的基业;但做人自己,应该像他曹操和刘备一样!因为曹操同样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两个——曹操和刘备。孙权虽然靠着父兄的基业占有着大片土地,却并没有像他哥哥一样,有北上的雄心壮志。不错,把荆州交给刘备以后,孙权是进行过合肥战役,但那只不过是想巩固江淮,不让曹操过江有一个桥头堡而已。在荆州倒是和刘备打过几次像样的战役,但从战略上来说,这都是在“保”,目的是“守”住这个既得利益。否则,刘备能够在顶住曹操的同时西行取川,孙权为什么就不能?是的,周瑜提出过这个问题,可周瑜死后,这个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更有甚者,当他和刘备闹翻了以后,竟然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主动投降了曹操。很多人都在说,这种投降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而已。的确如此,但问题是人家刘备为什么在拥有西川后始终敢和曹操对垒?孙权将刘备放虎归山,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自己那个内心的大局面究竟有多大决定的。孙权脑袋里的那个最大局面,就是一个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