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提花机?提花机又是怎么工作的?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简介
提花机是能够贮存提花信息的织机。凡有花纹的纺织品在织造时,将提花信息用各种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贮存起来,以使得这种记忆的开口信息得到循环使用。这就如同今天计算机的程序,编好这套程序之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在提花机出现之前,织物上的花纹要通过挑花来完成。挑花的方法有两种:挑一纬织一纬,或者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
无论哪种方法,挑花的信息都无法长期贮存并反复利用,这样即使在织造重复花纹时也需要重新挑花,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摸索出两条途径,由此而走向提花技术。一是将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这样演变成为多综式提花机;另一条道路是保持挑花杆挑好的规律不变,而寻求某一种关系,把其中的规律反复地传递给经丝,这样就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
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发展历史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
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工作原理
在提花机上,纹板套在花筒上,每织一纬翻过一块纹板,花筒向横针靠压一次。当纹板上有孔眼时,横针的头端伸进纹版及花筒的孔眼,使直针的钩端仍挂在提刀上。当提刀上升,直针跟着上升,通过首线钩子和通丝带动综丝提升,此时穿入综眼的经丝也随着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层。在综丝的下综环中吊有综锤,在梭口闭合时,依靠其重量起回综作用。
当纹板上无孔眼时,横针后退通过凸头,推动对应的直针,使直针钩端脱离提刀,因此与直针相连的综丝和经丝均不提升,经丝就沉在下面,形成梭口的下层。所以每根经丝的运动是根据纹板上有孔或无空来决定的,纹板上的孔则是根据花纹和组织的设计要求轧成的,因此经丝的运动也就符合纹样和组织的要求。